如今,阿拉腾巴特的沙漠水产养殖已经颇具规模。“以前养牛放羊,一年才挣两万多,自打跟水打交道,现在一年轻松挣它三十万。”阿拉腾巴特的脸上乐开了花儿。从漫漫黄沙到现在依靠好生态端上了“金饭碗”, “引黄入沙”工程让牧民在沙漠里变身渔民,在家门口吃上了致富饭。△阿拉腾巴特从牧民变渔民,水产养殖让他...
牧民们结伴从家出发,骑着摩托车,带上干粮、饮用水等物资,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将春夏季放养在沙漠中的骆驼陆续找回。 阿拉善右旗呼和乌拉嘎查牧民 崔学录:这次收了三百多峰骆驼,停个十来天,还得进来收第二批,可能有三百多峰骆驼。崔学录说,到达沙漠后,大家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分头寻找,一旦发现骆驼,就会把...
央视网消息:11月1日18时40分许,新疆巴州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镇牧民麦某向奥依亚依拉克派出所求助,称他和父亲图某两人在沙漠里迷路了。经了解,当日早晨6时30分,麦某及父亲图某赶着羊群从放牧点出发,拟将羊群转场至奥依亚依拉克镇养殖场。170公里的转场路,中间有80公里左右的沙漠戈壁路段。转场途中,麦某说要...
向导赛德伊见怪不怪地说:沙漠游牧人早已习惯二三十℃的早晚温差,对于淡水、方向等也都不会太担心,唯一担心的是高温差伴随大规模沙尘暴,轻而易举就把驼队拖垮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就算现有导航、卫星电话、四驱车辆以及直升机救援等技术与设备都很完善,但人类在沙漠中遇到沙尘暴仍然有很高的事故率,所以沙漠旅行...
众所周知,沙漠是游客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它同时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在印巴交界处,却有一群牧民逆向而行,选择世代定居荒漠,他们以放牧为生,人畜共饮就是他们的日常。在印度与巴基斯坦边境线上,有一个沙漠村,这里严重干旱,村民们只能以放牧为生,骆驼和羊就是他们饲养的主要牲畜。这片...
克里雅人分布在新疆和田克雷亚河尾部,被政府归类为维吾尔族,起源于蒙古族。现在仍然有原始牧民生活在沙漠腹地,但是那里的环境却非常恶劣。在辽阔的沙漠中,这是最后一群守卫沙漠的牧民,当地政府曾经想让他们从这片无人居住的土地上搬走。但他们自称是克里雅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难离故土。从地图中可以看到,...
行驶一会儿,彼得来到一处难得长有植被的地方,远处还能看见巴基斯坦的军队在沙漠中训练,但还是未见村民的身影。 沙漠牧民:在65摄氏度的荒漠放牧,渴了就人畜共饮脏水 这时烈日当空,彼得被晒得汗如雨下,他赶紧加快了步伐,沿着摩托车视角向前推进,仿佛置身于浩荡沙海,一种可怕的窒息感油然而生,很难想象住在沙漠的村民...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7日电(记者李仁虎、魏婧宇、王雨萧)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沙丘起伏的曲线陡变成高耸的沙山,碧蓝的湖泊散落在沙海间。沙漠深处有一座小村庄,这里的牧民安享着沙漠湖泊中的宁静与快乐。清晨七点的沙漠还没有迎来日出,绵延的沙丘在微光中呈现出青蓝色。40岁的...
央视网消息:11月1日18时40分许,新疆巴州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镇牧民麦某向奥依亚依拉克派出所求助,称他和父亲图某两人在沙漠里迷路了。 经了解,当日早晨6时30分,麦某及父亲图某赶着羊群从放牧点出发,拟将羊群转场至奥依亚依拉克镇养殖场。170公里的转场路,中间有80公里左右的沙漠戈壁路段。转场途中,麦某说要休息一...
这片沙地是中国著名的有水沙漠。沙地中分布着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形成时令河流。牧民们世代逐水草而居,放羊、牧牛、饲马……5月18日,沿着特高压看中国·蒙东报道组跟随去当地牧民家开展供电服务的供电员工来到这里,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哈斯牧仁和供电员工握手。“我们到您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