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德潜 [朝代]清 扬州西去真州路,万树垂杨绕岸栽。野店酒香帆尽落,寒塘渔散鹭初回。晓风残月屯田墓,零露浮云魏帝台。此夕临江动离思,白沙亭畔笛声哀。 雨泊话旧 [作者] 沈德潜 [朝代]清 寒雨萧萧夜打蓬,蓬窗相对一灯红。十年无限存亡感,并入空江话雨中。 游天池 [作者] 沈德潜 [朝代]...
沈德潜完成任务后,乾隆赐诗送他归乡,末尾的“近稿经商榷,相知见始终”一句,表明沈德潜是靠善于写诗,才被乾隆重用。清 沈德潜《行书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身边有非常多的诗人,为何就看重沈德潜?因为乾隆喜好写诗,但作品普通,需要别人修改,沈德潜是诗坛盟主,善长写诗,同样善长修改。《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中...
沈德潜是清朝大臣中的九老之首,活到九十七岁,而且位极人臣,官拜太子太傅,虽说是个名誉衔,但在清朝,能有这个头衔的人像白乌鸦一样稀少。沈德潜活得长,但发迹却很晚,考上进士,点翰林那年,已经六十七岁皤然一老了。不过,科场蹭蹬的沈德潜,却是一个名满江南的老名士,诗做得好。入翰林后,沈德潜例行考试并没有考...
沈德潜(1673年~1769年),字碻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浙江吴兴。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
乾隆四十三年(1778),已去世近十年的沈德潜(1673—1769)万万没想到会遭到最后的清算,江苏东台栟茶场徐述夔(1703—1763)的一柱楼诗案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认为,沈德潜是受到一柱楼诗案的牵连遭受清算,而近来学界有种观点,一柱楼诗案的深层次原因是乾隆要“...
因此龚炜评价沈德潜:“持己不贪,则有守;济人不吝,则有为。有守有为,得之贫士为尤难也。” 诗学探微 格调新解 清代诗坛主要有四大诗论流派,即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说”和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
沈德潜,今苏州人,是清朝大臣中的九老之首,活到了97岁。他不但寿命长,而且位极人臣,官拜太子太傅,这个职位虽说是个虚名,但在有清一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能有此头衔的人却并不多见。沈德潜虽说活得很长,可发迹却很晚,高中进士那年已是67岁高龄,在之后的岁月里之所以能一路高升,其实就在于他的诗作得...
一个“落”字,从听觉角度描写,进一步点出空寂的氛围。诗人缓步慢行,一边观赏雪景,一边构思着佳作,也让后世读者体验到才子轻松惬意的心情。其二 南湖侵晨泛南湖,湖光漾寒碧。渔船正早炊,微烟起芦荻。沈德潜出生贫寒,年少苦读,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科举之路也坎坷崎岖,他却从未终止过学业,最终上天不负苦心...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属苏州)人。清代学者、诗人。论诗主“格调说”,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著有《归愚诗文钞》,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 袁啸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点校整理有《孙子》《看山阁闲笔》《听帆楼书画记(增批全本)》等。 予之成是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