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伟在教室教课,还是回到宿舍,窗外奔流的乌江消融在长江浑黄激流中的震撼场面,都让他难以忘怀。每当夜幕低垂时,寂静的中国大地,就只有长江在裹挟着前进,以至于何伟在一次次的梦里,都随着河流静静地漂流而下。 何伟主要教学生们外国文学,在那个清贫的年代,根本无法想象脚踩泥土长大的孩子们对于文学、国家...
彼得·海斯勒 (英文名: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美国作家,著作有关于当代中国的纪实三部曲。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获得许多殊荣,记录了1996年至2007年的中国,所写的都是中国人的日常...
我站在繁华的南门山十字路口,不速之客、美发厅小姐李佳丽曾挽着何伟的胳膊站在这里,令后者尴尬不已。在书中,何伟多次提到这里有座街心公园,他周末进城时总会在公园里找当地人聊天,既能练习汉语,也是熟悉这座城市最好的方式。 1998年,何伟在涪陵街头与市民交谈(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这座小公园被改造成了一个巨...
读书| 《江城》,一个外国记者笔下清晰的中国 “那是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长江上空星斗闪烁,漆黑的水面却映不出微弱的点点星光。”时年二十七岁的美国小伙彼得·海勒斯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即本书作者何伟)从重庆顺江而下,一路抵达江城涪陵,开...
《江城》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为何伟)的作品,书中描述了九十年代重庆涪陵的一系列故事,作者曾在这座西南小城作志愿者,于大学中教授了2年英语课。他是当时涪陵极为少见的外国人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门乍开,一个外国人孤身来到了中国西南小城闯荡,这番经历,无论对于阅读英文原著的美国人,还是对中国...
《江城》这本书,正是彼得·海斯勒(何伟)在涪陵生活两年期间,作为一位外来的旁观者,对中国西南小城涪陵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记录。在这里对“百姓生活”应用了两个定语“寻常”和“日常”,是因为他所记录的,都是我们中国人习以为常并且选择忽视的生活内容。习惯了,即使过了二十年,每一个阅读此书的...
--何伟《江城》 我买了何伟的《寻路中国》、《江城》和《奇石》。因为某些原因,他的另一本代表作--关于中国的《甲骨文》没有在大陆出版。 何伟的英文名叫Peter Hessler,曾是《纽约客》的专栏作者,上世纪90年代在涪陵的一所中学当外教,后来跑到埃及转了一圈,最近几年又回到中国,在四川大学当教授。 疫情期间,...
《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是何伟的第一本纪实作品,最早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2006年,台湾久周文化出版社将其翻译出版,书名改为《消失中的江城》,译者是吴美真。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取得《寻路中国》版权后,又取得了《江城》简本中文版权,并由何伟在涪陵任教期间的同事李雪顺翻译。
✨彼得·海勒斯,一个美国佬,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何伟。90年代,他来到了中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涪陵。现在大家都知道涪陵,因为“涪陵榨菜”嘛!✨在那个年代,除了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老外”在各地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何伟就这样带着好奇和期待,深入体验了中国生活。✨...
何伟是美国作家、记者。自从他两部畅销非虚构著作《寻路中国》和《江城》被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引进中国大陆出版后,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他都被视为对中国最具洞察力的一位西方作家。他的名字也成了中国各大报纸和杂志书评版上的常客。 《寻路中国》是何伟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却是何伟在美国出版的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