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江南市镇,靠着丝绸和棉布两大产业,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人口压力和耕地紧张的矛盾,还吸引各地客商到这里发展跨地区贸易。其中,徽商的频繁往来不知不觉间造就了江南市镇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的许多江南古镇中多集中着一些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南浔镇,在明清两代隶属于湖州府的乌...
北宋诗人张俞在《蚕妇》一诗中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诗意在批判封建社会对底层群众的剥削,而本诗背后的经济意蕴则是:江南市镇的基础奠定于宋代,宋代的农业革命与商业革命,以及“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为江南市镇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太湖流域素以栽桑养...
茶馆是市镇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供人们歇脚、饮茶和聊天的场所,而且是商品交易和信息传播的场所,兼具社交、信息、娱乐、赌博等多种功能,是以市镇为中心的地域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茶馆乃是市镇文化最集中的载体。 江南市镇除河多、桥多之外,最多的就是星罗棋布的茶馆。我们看吴江震泽镇的茶馆情况。民国...
江南市镇的创作者 ··· 樊树志 作者 作者简介 ··· 樊树志,1937年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
江南出现的乡村工业化带动的外贸,是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所望尘莫及——明清江南市镇领先跨入外向型经济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 樊树志 著 中华书局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蓬勃发展,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成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印迹;南浔镇、周庄镇、同里镇、乌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甪直...
江南出现的乡村工业化带动的外贸, 是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所望尘莫及—— 明清江南市镇领先跨入外向型经济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 樊树志 著 中华书局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蓬勃发展,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成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印迹;南浔镇、周庄镇、同里镇、乌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甪直...
明代的乌镇作为京杭大运河边上的一座丝织业大镇,其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块,西栅景区,以旧修旧,再现了一座河道纵横百步一桥的迷人乌镇,在今天的乌镇西栅景区内,依然保留着过去江南市镇的一座栅门,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这座西栅...
《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作者: 樊树志,版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樊树志就是当年较早应用新引入范式研究明清江南市镇的学者之一。他发现,城市化是一个长时段现象,并非工业革命以后才有。在唐宋以来到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的不断都市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农业社会的历史也就是...
他们没有意识到,现在的上海都市曾经就是从前江南的城镇。“江南市镇”是自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一种特定的地域社会类型。江南市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商品经济生产,到近代江南市镇可以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地,然后进入城市和世界市场的集散地。民国时期随着上海的兴起及苏锡常地区的工业化,江南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