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汜胜之,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汉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曾任议郎,受朝廷的遣使到三辅(即关中平原,今陕西省中部)地区管理农业。在此期间,他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因地制宜地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区田法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方法,它能够更大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
fàn shèng zhī shū《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作品简介 《汉书·艺文志》著录作“《...
《汜胜之书》的辑佚本约三千五百字左右。 活跃在田间的农学家 汜胜之(生卒年不详),西汉汜水(今山东曹县西北部)人。他所编著的《汜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汜胜之在汉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为议郎...
汜胜之曰:“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荒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区年”。由此可见( ) A. 汉实行轮作复种技术 B. 汜胜之继承了重农思想 C. 我国具有集约经营传统 D. 该书蕴含备荒的理念 ...
汜胜之是一位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古代官员,他所带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正是因为有他提出了一系列农业耕种方法,才使得当时的百姓获得了很多生活上的改善。这位来自于山东曹县的人物凭借自己的努力,不仅让自身的官场生活得到稳定,同样也让百姓变得更安稳。之所以这么注重于农业,也来自于汜胜之小时候的一些经历。
农学先驱——汜胜之 汜胜之(今山东曹县)人。西汉农学家。汉成帝时任为议郎、劝农使者。曾在三辅(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种田。其编著的18篇农书通称《汜胜之书》,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学著作。 汜胜之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喜欢研究农业技术,一生爱农重农敬农,是活跃在...
中国汉代农学家——汜胜之br/中国古代科学家 nbsp nbsp 2008 11 07 10 45 nbsp nbsp 阅读1 nbsp nbsp nbsp 评论0 nbsp br/字号: 大大 nbsp 中中 nbsp 小小 br/br/ nbsp br/汜胜之。西汉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胜之的先人本姓凡,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汜水,因此改姓汜。汜水是济水...
1《汜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务粪泽”——施肥和灌溉能够补充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有利于植物生长...
一、《汜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2.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