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鎏金铜蚕,通长5.6厘米,直径1.9厘米,高约1.8厘米,重量仅为0.01千克。它的体态就像一只准备吐丝的蚕宝宝,头部浮雕着两个圆眼,昂首挺胸,身体上有9个节点,大部分鎏金层保存完好,做工精致,形象栩栩如生。这件文物是西汉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品,就像现代的劳动荣誉勋章一样。🌱从史前到汉代,我们的祖先...
🎨在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商路上,汉代鎏金铜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丝绸之路的珍贵见证。🔍198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石泉县前池河的一次发掘中,意外发现了这枚汉代鎏金铜蚕。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它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0.01千克。🐛这枚铜蚕全身首尾共有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
1984年12月,在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民在河道淘金时,发现这件鎏金铜蚕。当时,伴有西汉时期五铢钱,结合鎏金的制作工艺,判断这件鎏金铜蚕为西汉时期的文物。1985年,发现者谭福全将鎏金铜蚕无偿捐献给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铜蚕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量0.01千克。蚕身有九段腹节...
自从马未都将汉代鎏金蚕收入囊中后,再也没有从民间发现汉代鎏金蚕的消息。换言之,除了陕西博物馆那件汉代鎏金蚕,民间就马未都有。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可供变卖的极限是乾隆60年,乾隆60年之前的文物是坚决不允许变卖的。很显然马未都手里的这件汉代鎏金蚕,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况且馆藏版鎏金蚕早已被鉴定...
#宝藏陕西##约会博物馆# 鎏金铜蚕,汉,长5.6厘米,胸高1.8厘米,重0.01千克,1984年陕西省石泉县出土。鎏金铜蚕出自石泉县前池河距离沙土面2.5米深的地下,系农民淘金时发现的。鎏金铜蚕全身共计九个腹节,胸脚尾脚完整,造型逼真,制作精美。石泉县位于秦岭南部,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蚕桑业的生产,据《石泉县志》记载...
2018年5月13日,“丝路之源·幸福安康”2018鎏金铜蚕与开放发展论坛上,将鎏金铜蚕确定为安康市城市新名片。西汉鎏金铜蚕是迄今国内首次发现的。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巅峰。大的作坊多为...
鎏金铜蚕,这件来自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于1985年在陕西省石泉县被发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蚕,被誉为国家一级文物。铜蚕身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有9个腹节,但重量仅有0.01千克。它的体态仿佛一只即将吐丝的蚕宝宝,头部浮雕了两个圆眼,昂首挺胸,做工生动精致,形象刻画准确。虽然鎏金已经斑驳脱...
西汉鎏金铜蚕(如图所示),出土于陕西省石泉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该文物模仿的是蚕的( ) A. 卵期 B. 幼虫期 C. 蛹期 D. 成虫
1984年12月,陕..1984年12月,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前池河,农民谭福全正在河里淘金,淘得正嗨时,在里面发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物件。老谭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发现这竟然是一只鎏金铜蚕,此蚕通体金黄,长5.6厘米,共9个腹节
鉴定结果表示,这是西汉鎏金铜蚕。它通长5.6cm,胸围1.9cm,胸高1.8cm,重0.01kg。全身从头到尾共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呈老熟蚕昂首吐丝状,头部中间浮雕2个圆眼,两眼间有一凸线,上缘为额头阴刻状纹,下沿施2个小乳状突。颈背部刻出形凸线纹,腰背部横刻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