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报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所率领的研究团队,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研究藏族群体获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发现,藏族的祖先群体绝大部分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来自于中国北方的人类群体,这为“汉藏同源”提供了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另外,他们还发现,至少早在2.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
十九世纪,西方学者提出提出汉语、藏语、缅甸语的基础词汇之间有同源关系。1924年,法国学者让·普鲁祖斯基提出“汉藏语系”的概念,认为汉语、藏语等数百种语言,都是从原始汉藏语系中分化而来。至此之后,汉藏语系登上历史的舞台,无数学者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前几年,上海复旦大学发表论文,指出“汉藏语起源于7000年...
可是最近几年新的分子人类学的证据表明,汉藏两族很可能是在2600年前分开的,也就是东周/春秋时代才彻底分开。如果按照这个来说,那么在西周时代,处于西垂的西周和西戎应该还有很多的基因交流(当然,这不是关键。也就是国人归国人,野人直接并无所谓族分)。关键的是,秦国崛起,在占据关中平原的过程种,秦国和西戎彻底...
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语族。通常情况下,藏缅语的语序是“主宾谓”,为啥藏缅语下属的白语(云南大理白族的语言)和克伦语(缅甸克伦族的语言),反而和汉语一样为“主谓宾”?通常有两种解释,要么是因为白族、克伦族和汉族为同一族属,要么是因为白语和克伦语受到了汉语和孟高棉语的影响。1 关于白族的族属,...
《步辇图》描述了唐朝太宗皇帝接见前往长安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故宫博物院 藏 823年,长庆会盟竖立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以汉藏双语重申唐蕃之间的舅甥关系,碑文中吐蕃赞普可黎可足自称为甥,其称唐穆宗为舅。藏文部分突出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的事迹,镌刻着“甥舅之好”“社稷如一”...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一幅传世佳作,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与吐蕃迎亲使者相见的历史瞬间。这幅画取材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盛况,也展现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和远见卓识。在画中,唐太宗端坐在步辇之上,...
其实传统藏地的边界在雅安,雅安这个名称就来自于古羌语“五只牦牛”的音译,但随着明清时期汉族对西南的开发,汉藏分界逐步移到打箭炉,也就是现在的康定,所以如今的汉藏分界可以说大致在折多山一带,但也并非十分明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4-29 17:36 回复 任...
改革开放以来汉藏典籍互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品种多、速度快,形成民族翻译热点领域,而汉藏典籍互译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极大地促进了中华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具体而言,此时汉藏典籍互译大致有以下几大类型。 第一,藏族宗教...
关于汉藏语系的分类和归属问题,学界争论不休: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不属于汉藏语系,中国大陆的学者一般把这些语言划入汉藏语系。汉语与藏缅语言有发生学关系。最早提出汉语、藏语、缅甸语之间有同源关系而和其它亚洲语言不同的是德国学者朱利叶斯·克拉普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