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开封博物馆和平顶山博物馆,都有一件珍贵的“长宜子孙”双鱼铜洗,这是汉代的生活用品,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洗脸盆。铜洗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汉代时最为流行。🐟 铜洗的底部铸有清晰的双鱼纹和“长宜子孙”四个字。装满清水时,双鱼纹看起来就像在水里游动,生动逼真。西汉初年,双鱼纹非常流行,因为古人认为鱼...
中国江河湖泊众多,鱼类品种也格外丰富,人民采用鱼形作为艺术装饰图案的历史悠久,到了汉代更加普遍,铜洗、熨斗、灯台、羽觞等器物上常使用双鱼纹图案。中国作为广大农业地区的国家,希望生产有余是人之常情,因为鱼与余同音,鱼纹图案便象征着“富贵有余”的幸福愿望。 汉乐府中有一首相和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
“保子宜孙”双鱼洗出土于M7号墓。M7号墓为砖券拱形单室墓,清理时发现有盗扰现象,除了出土“保子宜孙”双鱼洗外,还出土了五铢钱币一枚,铜熨斗一把。 M8号墓为砖券穹隆顶耳室墓,出土的鱼洗被称为“宜子孙”双鱼洗。该青铜鱼洗,口径35厘米,底径29厘米,高8.5厘米,形制为圆形,敞口,园唇,折沿,弧形壁,平底。
东汉双鱼纹铜洗 东汉双鱼纹铜洗,原收藏于湖南省吉首市环城路张家冲湘西州博物馆,于2011年09月21日被盗。文物历史 2011年09月21日,东汉双鱼纹铜洗在湖南省吉首市环城路张家冲湘西州博物馆被盗。2018年10月23日,吉首市公安局对东汉双鱼纹铜洗被盗立案。文物特征 敞口,深腹,平底。
铜洗内底铸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的八字篆书铭文,两侧则装饰了对称的双鱼图案,线条简洁却生动,鱼鳞鱼鳍写意,鱼嘴处的四道水纹增添了细节。铜洗两侧有铺首衔环,环部可转动,外腹部还有五道凸弦纹作为装饰。这件铜洗不仅是汉洗中的珍品,也是今所见有纪年的铜洗中年代最早的,堪称工艺与古韵的完美结合。
鱼作为纹饰素材之一,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上,到晚清民国瓷盘上,屡见不鲜。西汉开始,鱼纹装饰非常盛行,这与人们常以鱼比喻多子,象征“人丁兴旺,子孙繁衍”有关。加之鱼和“余”谐音,所以又常被赋予富贵有余、追求吉庆的文化寓意。双鱼纹铜洗在汉朝比较流行,我
🌟 宜宾市博物院藏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东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的双鱼铜洗。这件铜洗口径31.5厘米,底径21厘米,通高16厘米,重4.7千克。它侈口、宽平沿、圆腹、平底,内底部铸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八字隶书铭文,铭文两侧饰有镜面对称的双鱼图案。肩腹部饰以五道弦纹,两侧铺首衔环,制作工艺精良。🏞...
指尖上的国宝48丨汉“长宜子孙”铜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洗是古代日常盥洗用具,作用相当于今天的盆,由先秦盥盘演化而来,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 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的“长宜子孙”铜洗,属汉代铜器,高7.3厘米,口径33.3厘米,重1.94千克。铜洗,敞口,方唇,斜腹。器底内部铸有双鱼纹和“长宜...
在成都博物馆新展“双城记”上,一走进展厅,显眼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个硕大的青铜器,乍一看,像极了一口火锅。看了展签上的文字介绍才知道,这件东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是古代盥洗用的青铜器,还是个国家一级文物。 汉代贵族流行用铜洗 古人对洗手的细节非常讲究,先秦时期,贵族洗手称为“沃盥”。古人洗手极具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