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再随着陈平、周勃、灌婴等汉初功臣元老的相继逝去,新上位的功臣之子又没有足够的资质和能力去掌控要职,由此其职位相继被文帝提拔上来的新兴阶级所替代。如此,汉初功臣集团对于政局的垄断逐渐被削弱,这点从文帝时期郡太守一级官员,已基本上见不到功臣列侯的身影,就可窥知一二。当然,文帝时期的功臣集团,...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叛军声势浩大,汉景帝惊恐之余,朝堂上对晁错不满之人也趁机向景帝谏言,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的错,如果杀了晁错平息诸王的怒气,诸王就会退兵,景帝无奈之下只得杀了晁错。此时,汉军营里有个叫邓公的官员,到...
《美人心计》中的薄姬与刘恒 妃妾假若有子,虽然年幼受封,但没有就国或留下子嗣,在儿子死后,妃妾可以归居娘家。如汉宣帝之戎婕妤有子竟,初元二年(前47年)被封为中山王,“以幼少未之国”,12年后无子去世,戎婕妤出宫归居娘家。在有女如云的后宫,能被皇帝看中并生下儿子,儿子又受封为王,这样...
经夏侯婴斡旋,刘邦果然想通了,不再记恨季布,还让他担任御前侍卫(郎中)。季布在汉文帝年间当过太守,他的名气很大,汉文帝一度想提拔他担任御史大夫,那可是西汉的三公之一。可是有人说季布的酒品不好,汉文帝担心出事,只好作罢。季布的生卒年月都找不到记载,看来也够长寿的。汉初的三布,唯有英布的结局...
这便是汉初70年的和亲政策,也是中原王朝与游牧帝国首次长期且频繁的和亲外交。匈奴具有天然的掠夺性,这种和亲换来的和平是脆弱的。在文帝和景帝年间,匈奴仍有至少7次较大规模的入寇。因此,汉武帝年间,强盛的汉帝国不再与匈奴和亲,而选择了刀兵相向。然而,汉帝国的和亲政策,事实上并未终止。汉武帝期间,虽然...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曾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不过这并不代表西汉没有异姓王,当年刘邦为拉拢各地诸侯及手下功臣以便击败项羽,曾分封了八位异姓王,他们分别是齐王(后改封楚王)韩信、韩王信、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不过令人唏嘘的...
从秦末至汉初,社会先后经历了两场剧变,先是秦朝灭亡,汉朝统治者汲取其亡国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思想领域以黄老学说为主导; 其后西汉国力渐起,但新形势也带来了社会的新变革,又需要有新的思想和学说来引领社会实践。 黄老政治 有人把汉初政治的特点归纳为“黄老政治”,...
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所谓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即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分封的丞相、将军们,都是布衣出身。假如我们看汉初的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汉朝的开国功臣们,除了张良的出身比较高贵之外,其他功臣的出身可谓是惨不忍睹。比如,刘邦集团的一号功臣萧何,原本只是沛县的主吏;二号功臣曹参,原本是...
汉初削藩,赵国为何成为唯一让刘邦失手的诸侯国?众所周知,大汉王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对异姓诸侯王来了一场“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削藩大戏。很多人都拿这些事情来说刘邦忘恩负义、狼心狗肺。但如果一个老板,对一个辛辛苦苦、兢兢业业跟着你创业的员工忘恩负义,这才叫兔死狗烹。对曾经的...
汉朝初年,天下初定,皇帝为了休养生息而实行减税政策。减到什么程度呢?汉高祖时期,刘邦将田赋的比例从十税一,降到了十五税一;到了汉景帝时期,则降到了三十税一;在汉文帝时期,甚至还有好多年都是干脆不收税的。可以说,在汉初时,百姓的赋税压力非常之低,而这样的大规模减税,在中国历史上也就那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