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士大夫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导致了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到汉顺帝时期,众多宦官同时封侯其养子可以继承其嗣,宦官集团正式形成,势力庞大。到了桓灵二帝时期,汉灵帝把外戚专权看为国家动乱的祸端,于是乎便重用宦官,但这样一来虽然中外戚势力开始逐渐消亡,但是宦官乱政已经十分严重,尤其是...
在屠各汉国的身份意识中,正统性要更重于“汉—匈奴”之别。北魏定国号为“魏”,意在跨越西晋十六国,直接接续曹魏,将自己作为汉朝法统的继承人。五代也有“后汉”,十国中则有“南汉”“北汉”。因此,“汉”是一个代表正统的概念,这个概念具有排他性与唯一性,它不仅包含全部的土地与人民,还包含天人关系、社会秩...
作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能够排得上号的昏君,汉灵帝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导致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毕竟在他之后即位的汉献帝完全是被董卓、曹操、曹丕等人牢牢控制的傀儡。那么,汉灵帝到底有多么荒淫无道,他都做了些什么,才导致原本繁荣昌盛的大汉帝国走向覆灭的深渊呢?汉灵帝本名刘宏,永寿三年(257)时生于...
在提到东汉的历史时,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句评价:“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史的时候对于东汉的评价,这句话的意思是,历代政权的更替一般都是因为国力衰弱,军队无能,导致外敌入侵而灭亡,唯独东汉是因为国力太强盛,最后内部争权夺势,造成三足鼎立的状态而亡。 其实以史为鉴认为这个评价...
到了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朝中的正直人士陈蕃和窦武看准了这个机会,决定联手对宦官集团动手。他们的计划很周密,窦武准备调动禁军包围皇宫,切断宦官的退路;而陈蕃则打算在朝会上向皇帝揭露宦官的罪行。然而,计划执行当天,事情出了意外。宦官们察觉到了不对劲,四处躲藏,有的爬到屋顶,有的钻进茅厕。陈蕃找到...
从刘邦楚汉相争打败项羽,在公元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算起,到公元220曹丕篡汉,汉朝灭亡,经东西两汉,历四百零九年。《读通鉴论·桓帝》里一段算是盖棺定论的评语: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哪怕是灭亡了,听上去都被灭得很有气势,与耳边振聋发聩的那句: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算是交相辉映了。倔强...
而到了汉元时期,成,哀三位皇帝的时候国力逐渐衰退,终于大江南北落在了外戚手中。事实上,从元帝以后的皇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老人老到没有生命力,老到一副病态的样子。一,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在这三位身上 前汉灭亡的根本原因要从元、成、哀三帝王身上找原因。他们并非昏庸无道也想重振先祖威名整饬朝政,成帝...
标志着东汉正式走向灭亡的事件则是少帝被废黜,董卓拥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并将东汉都城洛阳焚烧殆尽,迁都长安。自此,东汉王朝就已名存实亡,后来包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只是控制东汉皇帝的把戏,东汉实际上已经消亡。 220年曹丕继位,是东汉灭亡的标志。不过自从189年董卓之乱以后,东汉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学术...
一是曹魏政权是禅让了来自东汉正宗皇帝汉献帝的帝位而来,有合法性,名正言顺。二是曹魏政权占据了华夏的核心地区,历朝历代的统治核心地区,都在曹魏的控制区,所以曹魏自称为中国或者华夏也是合理的。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曹魏才被主流历史学家承认为正统,但是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情况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政权存在,这...
浅论汉朝灭亡的批语:国恒以弱灭,汉独以强亡,对于四百年汉朝的灭亡,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曾下过一个批语:国恒以弱灭,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国家灭亡的规律一般是都是因为衰弱,唯有汉朝却在强盛的时候灭亡。 如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