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汇通祠在小岛上重建,有关专家评价汇通祠是北京古建筑重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汇通祠在小岛顶端,从北二环路的石牌坊大门南行,沿蜿蜒石板小路上行,走到小岛南端,抬眼上望汇通祠山门在即,山门下有十九节台阶,很陡。山门面阔一间,歇山挑脊,灰筒瓦顶,石券门,朱门两扇。拾阶踏入山门,祠内分为前后院,...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汇通祠,并立御制诗碑。 什刹西海汇通祠山门 现存的重修汇通祠的珍贵实物一汇通祠乾隆御制诗碑,碑身通高2.43米,方座夔[kuí]龙首,碑阳为行书体乾隆御制《汇通祠诗》,碑阴为行书体乾隆...
汇通祠即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什刹海西海北岸,祠内展示了通惠河各历史时期变化,河道上的曾经修建的各类建筑。元代初期,郭守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都水监,负责治理水利工程。他设计和主持修建了通惠河、会通河等大型水利工程,解决了元大都的漕运问题,使江南的...
祠内设有展厅,祠外北楼北侧有吴良铺先生撰写的《重修汇通祠记》,还有乾隆皇帝的汇通祠诗碑,以及复制的鸡狮石和镇水石蜻蜓。在侯仁之、吴良铺等老一辈专家的倡议下,区政府决定在祠内设立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以纪念为北京初建城时贡献卓著的伟大水利家郭守敬。
上世纪80年代,西城区政府在整治修复什刹海工程时,在汇通祠原址堆土为山,在小山的顶端重建了汇通祠。如今看到的汇通祠实际是1988年按照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的。积水潭附近的汇通祠,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发明的简仪浑仪 汇通祠已于修建地铁时全部拆除,以上为拆除前原制。现已重建,但水关及石螭已无原貌。郭守敬...
——汇通祠 今天的汇通祠还有一个名字 叫郭守敬纪念馆 身处闹市,南临西海,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汇通祠吸引着许多游人参观 让人流连忘返 也述说着北京城的历史与故事 01 走进汇通祠 方知郭守敬 柳林蝉鸣、白鹭绿荷,老舍笔下的积水潭在2018年升级为西海湿地公园。“ 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池中的绿盖,...
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南侧、“西海”的北岸。“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名“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修后,改称为“汇通祠”。现为…
水关南侧建有一小岛,岛上建有“镇水观音庵”,旧称法华寺。清朝时重修后改名为“汇通祠”,并在祠内供奉着龙王。清朝时期的积水潭 由于水由水关入城时流势湍急,故在关口内侧放置石螭以挡水势。水冲石螭,发出海潮之声,故又称“海潮观音庵”。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汇通祠时,当时的皇帝弘历曾作诗...
在积水潭附近居住或者工作的人对汇通祠一定不陌生,出了地铁不到30米,“汇通祠”的大牌楼就矗立在道旁。据资料记载,汇通祠始建于元代,郭守敬曾在那里长期主持元朝的水利、水系的建设和设计工作。明永乐年间,汇通祠被称为法华寺,又名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