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于浊者为愚”(《二程遗书》卷十八)。明确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理”,即“五常”。圣人、凡人皆同。“气质之性”,亦称“才”,则因人出生时所禀气之清浊而异,但均可通过教育和自身的...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中国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天地之性的最初含义,系指自然界的本性,子产说:“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左传》昭公六年)。后来“天地之性”又混同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有了人性论的意义。解释 汉代王充说:“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灭火复燃;...
“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惟其能克己,则为能变,化却习俗之气性,制得习俗之气。”[5] 这里所说,包括“气”和“质”,都是可以经验到的物质感性一类存在,但张载认为,气质不仅是先天生成,而且还是后天造成的,所谓“习俗”,就是后天环境形成...
摘要: “气质之性”说起于张载、程颐,朱子一方面从 “气质”的角度承袭了张、程的 “气质之性”说,另一方面又对 “气质之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正。其论 “气质之性”,所着眼的并不在于 “气质”,而在于张、程所说 “气质之性”的对立面,即本然之性上,认为 “气质之性”不过是本然之性...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天地之性因其从天道而来,所以清澈纯一、至善,为人之本质;气质之性由于由气化而成,故有清浊、厚薄、刚柔、缓速之分,为人之感性存在,因而人有善恶之可能性。反馈 收藏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 《中庸》中说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
张载、周敦颐、程颐、朱熹之儒学思想皆有天道观之形而上学思想,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天地之性(即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上。 目录: 一、张载: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二、程颐:义理之性/气质之性 三、朱熹:理一分殊、理与气和 ①“天下之物,各有其性”——殊别之理 ...
历史知识> 气质之性 与“天地之性”相对。宋理学家表达人性论之用语。张载《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王夫之注:“而此言气质之性,盖孟子所谓耳目口鼻之于声色臭味者尔”,指人之生理本能和欲望要求。后为程、朱袭用。朱熹谓“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朱子语类》卷四...
张载进一步指出,“气质之性”是人类天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人类的精神性之间的结合。他认为,人类的天赋资质和生理特征是气质之性的基础,但人类的精神性和意识也是气质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气质之性不仅包括了人类的天赋资质和生理特征,还包括了人类的精神性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