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于浊者为愚”(《二程遗书》卷十八)。明确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理”,即“五常”。圣人、凡人皆同。“气质之性”,亦称“才”,则因人出生时所禀气之清浊而异,但均可通过教育和自身的...
“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惟其能克己,则为能变,化却习俗之气性,制得习俗之气。”[5] 这里所说,包括“气”和“质”,都是可以经验到的物质感性一类存在,但张载认为,气质不仅是先天生成,而且还是后天造成的,所谓“习俗”,就是后天环境形成...
历史知识> 气质之性 与“天地之性”相对。宋理学家表达人性论之用语。张载《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王夫之注:“而此言气质之性,盖孟子所谓耳目口鼻之于声色臭味者尔”,指人之生理本能和欲望要求。后为程、朱袭用。朱熹谓“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朱子语类》卷四...
[名词解释]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具体到人,则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也。”“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性者万物之一源,...
天地之性是固有的、先天的、普遍的,气质之性只有在“气”形化成人时才具备。由于“气”的精粗、清浊、缓急、刚柔不同,气质之性自然存在差别,这就使得天地之性对人们而言并不都显得那么昭然,只有那些善于“返之”,全心修养的人,才能够发现它、体现它、光大它。所以说,人性是二重的。二程的见解与张载基本...
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禀太虚之气而成,是人和物的共同本性,是善的来源;气质之性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对外物有所追求,是恶的来源。气质之性是可以变化的,变化之道是读圣贤的书,知礼行礼。张载的人性论( )...
张载、周敦颐、程颐、朱熹之儒学思想皆有天道观之形而上学思想,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天地之性(即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上。 目录: 一、张载: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二、程颐:义理之性/气质之性 三、朱熹:理一分殊、理与气和 ①“天下之物,各有其性”——殊别之理 ...
而是经过了气质的遮蔽。这种已经经过气质遮蔽的性,就叫做气质之性;而没有被气质遮蔽,即本然的至善性理,就叫做天命之性。又因为气质有清浊之别,透过气质所显现出来的性,也就是气质之性也是不同的。只是因为气质之性的不同,才有了万物之间的差异。
2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故有善有恶。为此,他主张A.以天理来克制人欲B.善恶差别不能改变C.存心养性发明本心D.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3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
所谓气质之性乃系自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作道德实践时所引出者。道德实践,积极地讲,是在实现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消极地讲,即在变化人之气质。宋明儒者言变化气质,不能不正视性之两面。换言之,即变化气质必以天地之性为标准而言变化。若无此标准,则变化气质之意义与价值便不可说。而同时亦正视性之陷于或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