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和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
2023年8月,国家发布《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去年全国城市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约1.8万公里,以应对城市内涝为重点,在60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专家建议,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应该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联系起来,实现功效的最大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
面对上述挑战,“气候适应”应运而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气候适应进行了如下定义:“适应指调节自然系统或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的或预期发生的气候冲击或其影响,通过调节可缓解危害或探索有利的机遇。”它涵盖了诸多领域和活动:例如,当沿海地区遭遇气候灾害时,可以实施撤退、修筑堤坝、高架房屋和改善排水系...
郑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不错的进展,但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工作制度和配套保障、跨部门协作机制等方面还有改进空间。我国城市类型多样,地域分布广泛,发展阶段差异很大,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考虑不同风险因素及适应需求。但从目前的推进情况来看,一是学界和决策者对于何为“城市韧性”以...
2017年就被列入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丽水,多年来已经先行一步探索提升城市气候韧性,深耕出一批优秀成果。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东城片区的和平公园,一到闷热的梅雨季,便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遛弯。“这里没有积水,雨一落下来就会被地面吸走,而且很凉快,是我们周边小区居民夏天最喜欢的后花园。”市民吴女士说...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已有24个省区市正式印发了省级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防灾减灾、海洋、农业、公共卫生、人居环境、交通等12个重点领域都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文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 严登华:它探索创建了我们国家点、线、面相结合,多方协同的气候变化工作的这种格局...
“希望报告的发布能增进各方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了解,推动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和新的突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他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防范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行动、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我国首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就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两种具体途径。▲8月17日,空中俯瞰浙江青田县方山乡梯田,这里也是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 文 | 谢良兵 城市,正在面临极端气候的挑战。过去一个月以来,受台风影响,强降雨天气导致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出现了...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动试点工作,建立技术帮扶机制,指导试点城市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高质量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1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要“两条腿走路” 2017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28个城市开...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其实是在逐步增强的。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启动第二轮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全面提升了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授予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00余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78个城市开展再生水利用试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