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主要指的是在某一经济领域内,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而民营经济的比重相应减少的现象。这通常表现为国家对某些关键领域的投资和控制力增强,民营企业退出或缩减在该领域的业务。相反,“民进国退”则强调的是民营经济的增长和国有经济的逐渐淡化,即民营企业不断进入并扩大在某些领域的影响力,而国...
而当社会上大量的资源流向国有企业后,创新的动力和效率必然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整体经济活力的下降。三是民间投资乏力。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一直以来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收。然而,随着“国进民退"趋势的加剧,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投资信心受挫,导致民间投资的增长显著放缓。仅仅依靠...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此次三大改造是最彻底的一次“国进民退”。 六、21世纪初国有企业大发展 2003年底开始,民营资本遭受到排挤,国家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这三大行业的盲目投资,其中遭到高调处理的是江苏常州的铁本钢铁公司。而就当民营资本在三大行业被严令喊停的时候,国...
“我觉得所谓的‘国进民退’也好‘民进国退’也好,这个争论应该终止”,宁高宁强调,首先,这个命题就不太存在。第二,因为这个争论,使得人们对企业的理解浅显了很多,对企业进步的推动力和对企业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和推动得不够,阻碍了我们人的思维。他解释说,第一,国企和民企经过了三四十年共同的竞争、发展,...
当我们说“国进民退”时,指定的是国企的发展与民企的衰退。 实际上,作为广义的概念,民富才能国强,任何以爱国的名义去牺牲民生,都是毁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民穷而能真正国强且经久不衰的案例。 国企真正的发展,是近十年的事。 在最近的十年中,国企资产快速增长,以均15%的增速,按新浪财经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
这个时候,每逢国企有大动作,比如国有资本参股的民营上市公司,"国进民退"的言论就会时不时会就冒出来。这类言论一方面表现为对于民营经济处境与未来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有"民营经济应逐渐离场"的激进说法,特别是统一大市场政策出台与供销社热点出现后,又出现了很多针尖对麦芒的尖锐争论。自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某些领域,“国进民退”看起来是有一些事实支撑的。如,201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但各人饮水,冷暖所感不同: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1.5%,私营企业增长10%。又如,同期,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从2017年底的38.5万家,降至2018年初的37.2万家。换言之,短短数月...
首先,“国进民退”缘何产生,个人认为,很多民营经济发展生存遇到困难,一是国家对社会贷款融资等依法加强管控,有的企业资金难以支撑维持;二是民营企业自负盈亏,抵御市场和资金风险能力相对较低;三是国家对经济体更加规范化管理,包括可持续化发展的环保生态政策,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很多粗放型管理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当前的所谓“国进民退”只是金融环境变化与体制痼疾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属于“市场行为”,而并非中央政策导向的变化:· 8 月 20 日,刘鹤副总理主持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 国务院会议用“五六七八九”强调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