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称为印度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1857年独立战争、1857年起义,英国称之为印度兵变、1857年叛乱、印度土兵叛乱),是指1857-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引发大起义的导火索是密鲁特起义。印度殖民地的其他地区纷纷响应,起义集中在...
一些本来于心不忍,支持起义军的英国民众,也因此态度大变,勒令英国议会继续增援东印度公司,不惜一切代价镇压起义军。失败诱因:莫卧儿皇帝和起义军貌合神离 莫卧儿帝国皇帝对“起义”的态度一直是暧昧的——他既不坚定地支持,也不坚决地反对,犹豫不决的态度是起义失败的一大诱因。起义军奔赴德里的当天,巴哈杜...
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国称1857年印度兵变,而印度人称为印度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起义于1857年5月1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858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粉碎了起义。起义是在各种原因下造成的,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在印度人口中造成了广泛的不满。首要原因,英国在殖民印度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导致印度主...
这次印度起义军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印度内部长期以来的宗教与民族之间不和谐。比如印度锡克族士兵,8年前还是最坚定的反英斗士,这次大起义中却一反常态,转而支持英国侵略者。印度旁遮普的战略位置十分显要,当起义军包围驻守在这里的英国人的时候,10万锡克士兵不仅没有趁势与起义军合作,借...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又名“九溪十八峒起义”、“九溪十八洞起义”或“苗民起义”,泛指发生在元、明、清三代(公元1277-1872)西南地区的苗、侗、土家等民族反抗封建压迫而爆发的起义事件。《鬼吹灯之七怒晴湘西》便是以元代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为小说源起的。由来 “峒”,泛指南方少数民族,与溪连用...
斯洛伐克民族起义(斯洛伐克语:Slovenské národné povstanie),是1944年8月斯洛伐克的反法西斯武装起义。1939年3月14日,纳粹德国策动斯洛伐克人民党(Slovak People's Party)宣布斯洛伐克“独立”,将其变成附庸国。斯洛伐克人民广泛开展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44年8月上旬,苏联红军挺进喀尔巴阡山和捷克斯洛伐克...
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 -列宁 ...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领导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尔·沙二世,由于英帝国力量较强,印度与宗主国的斗争失败了,由于大起义的失败,加快和加深了印度的殖民化程度,胜利后的英国采取了直接统治的方式。 基本信息 名...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被西方称之为“雇佣军兵变”或“士兵起义”的印度人民反英战争,发生于1857年~1859年。它是由部分骑兵发动、广大下层群众参加、一部分爱国封建主领导的一场大规模武装起义,战火席卷的地区,面积占全印度的 1/6,人口占 1/10。这次大起义是英国入侵印度后民族矛盾的总爆发。按通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