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英语:nationalism),属三民主义之一,位列最前,提出最早,实际影响也相当大。清光绪十九年(1893),孙中山倡议建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希望通过“革命排满”推翻清朝政府。次年,是会成立,民族主义初具雏形。光绪二十九年,在日本东京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首次将民族问题与...
首先,民族主义强调特定民族的共同文化、语言、宗教和历史。这种共同性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将个体与其所属民族联系在一起。其次,民族主义倡导建立民族国家,这意味着一个由特定民族主导的国家,强调民族的独立性和主权。最后,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对民族自决权的追求,也就是各民族能够自行决定其政治地位和未来。这种强调...
百度汉语_民族主义: 1.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运动中,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民族主义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资产阶级把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本民族中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在其他民族的利益之
“民族是‘虚幻共同体’,民族间的斗争是虚幻的斗争,目的是掩盖真实的阶级斗争。民族主义不是天经地义的自然真理,而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竭尽全力的向民众灌输一个观点。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即使是伦敦东区最贫穷的爱国者,一想到英国的财富和工业。
民族主义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德意志,德国思想家赫尔德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的洪流中,成长在历史的观念里,因此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传统的影响。当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被历史演化赋予了独特性,那么民族主义就诞生了。民族主义一旦产生就会迅速传播到所有人,作为民族主义的代表,赫尔德认为一个民族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和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 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是鼓吹“民族优劣论”,把其他民族看成“劣等”民族;鼓吹“民族至上”,抹杀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以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自称“民族利益代表”实则谋求阶级私利。 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利己,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克比、穆斯塔法·卡米勒、阿萨德·扎各路勒(又译为“柴鲁尔”)、萨提·胡斯里等。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克比 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克比(1849-1903)生于叙利亚,后移居埃及,是阿拉伯民族主义最早的倡导者,他继承了拉希德·里达的思想体系,认为奥斯曼的专制统治导致了...
一、“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产生 “民族主义”是一个舶来品,源自西欧,最初与反封建斗争密切相关。1798年,法国首次使用“民族主义”一词。 近代以前的中华大地只有“皇权”的概念,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并非以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来划分,主要是以“皇权”统治范围为界。哪里的子民奉中华天子为至尊,哪里的子民就...
一方面,在西方它是很多知识精英所深刻鄙夷的对象——似乎饱含着危险、狭隘、狂热、无知、仇恨等不道德元素,也是排外主义的代名词、支持威权统治的等价物,是乌合之众的“精神春药”;另一方面,在原本应当“历史终结”的后冷战时代,民族主义思潮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盘旋直上——不论何种政体的国家,自称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