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情况是,民国时期虽然历经战乱,但并非完全没有进行经济建设。民国时期,作为连接旧时代和新中国的过渡,它为新中国打下了经济建设的坚实基础。尤其是在1912年到1919年间,民国迎来了一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体现在很多方面,各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模式也各有不同。一、城市化...
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在民国时期紧密相连。南京政府在推动经济政策的同时,重视教育,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支持不仅为名校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通过教育反哺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经济政策的实施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反过来,教育的进步又加速了经济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虽然偶遇挑战...
此后的时间,民国政府一直是依靠关税、盐税和统税维系政权运转,但是也没有过多的钱财和资源深入工业经济建设,而其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也正是其经济建设无法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根本原因。不过,因为民国政府对于人口的控制更加强,所以民国政府的财政和人力动员,还是优于同时期的许多国家,但是和新中国相比较,它的经济...
农业:农村经济继续恶化,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农业生产停滞不前,饥荒频繁发生,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财政金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继续滥发纸币,通货膨胀达到了天文数字,法币体系彻底崩溃,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 GDP 水平及世界排名 1936 年是民国时期 GDP 和...
那民国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都有啥具体的呈现呀?各个地区的经济又是咋发展的呢?【一、城市化发展——以青岛为例】民国那时候,青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靠着德国殖民时期搞的建设。德国侵占了胶州湾,把青岛弄成了贸易殖民地,还在这儿建港口搞国际贸易。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又重新建设青岛港口,这时候...
作为财政工作的基础,财政预算的准确性与国家财政系统的运行情况息息相关,但民国政府从始至终都没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计划,这也是造成民国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从清末开始国家财政预算的概念,才真正引入中国。在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清朝官员意识到制定财政预算对于维持政府稳定运行的重要性之后,于上世纪初也开始...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民国那会儿,也有着不小的经济建设计划,悄悄地在幕后谋划着大动作呢。这计划,规模不算小,时间跨度也挺长,可惜被不少人给忽略了。话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初年,有那么一段时光,就像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一场意外盛宴,不经意间绽放出了短暂而灿烂的春天。时间定格在1912年到1919年,大伙儿都...
但问题是,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并不容易。内外压力太大了。一方面,内部战乱不断,政府换了一茬又一茬,政策根本没法稳定下来。另一方面,外国列强也没闲着,经济侵略、殖民掠夺让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国时期还是硬生生地在经济建设上闯出了一些路子,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说,中华民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难走长远的政权,因为他举债太多,很难翻身。清朝灭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十三亿两白银的巨额外债,民国成立后,摆在新政府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不平等条约下的所谓外债,你民国政府承不承认?你还还不还?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讲话说,我们中国...
一般认为工业,尤其是机器工业增长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John K. Chang(章长基)在他的著作《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Pre-Communist Chin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做出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黄金十年机器工业增速在8.4%左右;对于1914-1936年民国新式工业增速,叶孔嘉估算为7.7%,Rawski(罗斯基)估算8.1%,Joh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