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民国多”大师“】新中国前文盲率高达90%以上,识字的国人仅3-5千万。在农村小学文化就算秀才了。抗战前全国高校虽百余所仅有4万学生教师7千人,平均每所大学4百学生7位老师。49年平均每所大学仅570名学生。按民国人口数所谓黄金10年(民国内政部统计)4.7亿,当时在校大学生人数4万,每10万人仅8人能上大学;...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高达90%,全中国的百姓,绝大多数都无法读写汉字,连一封信件都看不懂。即使那20%能够认识汉字的人中,大部分仅认识几百个汉字,甚至可以被视为半文盲。 同时,民国教育也极度忽视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法律、政治和文学等领域过度膨胀。在校的攻读正式学位的学生中,有59%以上学习法律、政治或文科,而只有...
而民国时候最高只有7.7%。而新中国现在是50%。民国时期推崇新文化运动,但没有普及群众,反而发生断层现象,民国时期的文盲率比明清都高,高达80%-95很囧吧。真正实现全民普及教育还是新中国。 miaodi3819226 白丁 1 当时是穷了!我奶奶1935年出生的,我爷爷1930年出生的,都是穷苦人家孩子!我奶奶家里穷,好几天才能...
即使这样,至1966年扫盲运动开展十年识字率仍未过半(文盲率57%),1976识字率65%,到2000年成人识字率...
但事实上,民国时期的纯文盲率大概在80%左右,也就是说,民国时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占全国的五分之四左右。剩下的五分之一中,还有很多人只认识一些简单常用的汉字,连报纸都读得磕磕绊绊。 不少现代的知识分子都喜欢鼓吹民国时期的“文化繁荣”,认为那个时代是个文化自由的时代,是个民众言论几乎不受限制的时代。
可以看出,我们的文盲率下降非常快。我们承认民国的确出了一些大师,但历史不仅只有大师,更多的是亿万民众。为何如今没有大师了?用一句古诗概括,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只有大师们才能掌握的知识,现在已经进入普通家庭。只有知识的垄断才会成就大师,如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已经共享,...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
所以,民国晚期的文盲率必定是要低于民国早期以及清末的。此外,还有不少社会团体和基督教会从事类似工作。以定县为例:“平教会曾于1927年春进行全县文盲调查,大致情况如下:全县人口约 40 万 ,7 岁以上人口约 33 万 ,男约 17 万 ,女约 16 万 ;其中文盲约 27 万 ,约占 83 % ,识字者...
民国时期寿命35岁,文盲率95%以上 空调开关 按现在某些人说法,38的寿命操总统府的心,95%的文盲操黄埔军校的心没人发现他数学老师英年早逝么 7楼2012-09-13 23:08 回复 混着面就熟了 雅典神话 12 这个…这个在1949-1976年数据是什么?比如生活水平啊,人均GDP啊什么的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09-13 23:11 ...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4亿多人,文盲率却是90%。换言之,随便拉一个红军战士出来,在当时都算得上文化人。这样一支队伍的文化水平,可以吊打民国时期的所有部队,也只有这样的部队,才能真正领会革命道理,才能真正塑造起部队的信仰和灵魂。之所以说八路军“土”,纯粹是因为他们的物质条件不好,但决定战斗力的永远是人,是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