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残障融合保证了残障者作为“人”所需要的社会需求。现在普通人对于残障人态度上的偏见,歧视,不理解,其实忽视了残障者生而为人的主体性。如果残障融合不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被保障,最终将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残障人士在参与社会活动之前就被排斥,被隔离,社会大众对于残障...
国外有研究表明,这方面的花费要远比建设无障碍设施、给予各种便利支持残障者独立生活的花费更大。虽然我国暂时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欧美国家对这个结论已经有广泛的共识。很多残障者在无障碍设施完备的社会中独立生活,不但不需要政府扶持,其自身还能产生与非残障人相当甚至更多的经济效益。 据中国残联2013年的统计,中...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残疾人总数达到8500多万,这相当于每1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残障人士,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但事实上,人们在街道上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一些残障人士也表示,自己很少出门。在刚刚过去的今年两会上,残障人士议题依然受到关注。有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广...
在社会层面探索残障人士就业路径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发展为“可复制”模式的案例。这些就业模式从“优势视角”出发,认为残障人士能够依靠自身的优势来发挥潜能和应对挑战。严爱芳正在授课 不卖惨,用劳动获得尊严 “喜憨儿洗车”项目创办者曹军的儿子,就是一名喜憨儿。喜憨儿是指患有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
近年来,电子导盲犬、智能仿生手、无障碍导航……一大批切中残障人士生活“痛点”的科技产品,正努力消除他们与外界的数字鸿沟,很多残障人士借此开启了“无碍”生活。 电子导盲犬: 视障人士的“第二双眼睛”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
这些产品中,既有融合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等最新技术的新型智能膝关节假肢,还有能够在多种步态和复杂地形运动中自主识别人体运动意图的智能动力碳纤小腿假肢、精准适配佩戴者的脊柱侧弯矫形器,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共享科技红利,感受“无碍”生活。3月13日,在汇爱科技展上,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展会上展示一款国产智能康复...
这一层的人把一切残障解释为一种“疾病”。这是目前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看待方式。 拿我们常见的孤独症和ADHD举例,人们常常会把相关的偏离“正常”的行为理解为“症状”,把“消除症状”当作“治愈”,当作“摘帽”;或者很多人听到“终身无法治愈”就陷入绝望,无所适从。
今天分享10例“为残障人士而设计”的案例,希望带给大家更多设计灵感~ 01、智能盲人足球头巾 设计:浙江云门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RIZU-Taizhou)、台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智能盲人足球头巾不仅具有吸汗功能,还能定位足球和球门,并将其发送给盲人球员。球场上设置了多个智能摄像头,可以...
在本次X镇调研中发现,残障人士的社交,整体呈现出萎缩的状态,而不同残障程度、不同残障类型的残障人士,其社交萎缩程度有所不同。残障人士的社交萎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社交范围小,大多时候仅与家人交往,几乎不出门,即使是邻居也鲜少攀谈。二是社交密度低,与周边人的交往互动次数少,密度低。三是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