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保罗,一个是先秦儒家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传承孔子圣学的继承人,被后世尊为“亚圣”;一个是早期基督宗教的继耶稣之后最伟大的神学家,将耶稣的福音传播到希腊罗马世界,使之成为具有普世性的基督教,因而被称为基督教的真正创始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东西方文化中,两位有着非常类似的地位。...
而戊、己五行为土,地处中央,故虞翻言:“入在中宫,其处空虚”。 同时,根据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的记载,可见先秦时期有用孤虚术判断生死的习惯,由此联想清华简《筮法》此处可能也是使用孤虚术论述“死生”。 由此线索寻找,宋代的《虎铃经》有如下记载: 一人已上用时孤虚,万人已上用日(一作月)孤虚。日内如或贼...
而死之痛,躯壳消散之痛,病痛折磨之苦,此浅痛也。深刻之痛,痛在遗恨,平生所愿还未曾实现,生命却已走向终点,徒生不甘怨愤之意而无力回天;痛在离别,从此与所亲所爱之人天人永隔,一切记忆美好皆随风而逝,空留哀歌婉转却无法抚慰亡魂留恋世间。故死之痛,心中泪,离别之苦。那年,夏季的热将尽未尽,我...
第1句 “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此句出自魏晋阮籍的《咏怀》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焉见孤翔鸟,翩翩无匹羣。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意思是生死乃自然之理,世间万物有起有灭,有生有死,生命的消散也是一种美。第2句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其实,理解的关键句就是“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也就理解了全文。人教版教材中注释为“死生是一件大事”。有人认为此注有待商榷,认为死生是个偏义复词,是偏指单方面的死。但个人认为教材注解极为精准。下面我想从字面、语境、文章整体思路以及主旨四个方面来谈谈。
“相濡以沫”是庄子里的故事,引申义是两个生存艰难的人在世俗生活里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庄子的文章,往往需要我们看透生命的本质,然后才能在世俗中有所超越,拥有“逍遥“的过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死和生是生命必然的过程。有生有死,就像日夜交替一样平常。平常的往往是永恒的。“天也“...
体会出“至诚无息”或“吾道一以贯之”这层意思,才能真正读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一般以为,先“始”而后“终”,但《大学》《中庸》均言“终始”而不言“始终”,有深意。在后的,反而在先,超越了物理时间而进入德性意义上的“时”,《中庸》所谓“时措之宜也”。 《中庸》曰:“至诚无息,不息则...
“死生亦大矣”的意思是生存和死亡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情。这句话是由孔子说的。“死生亦大矣”原文出自《庄子·德充符》中: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释义: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
因而,孔子不谈论这一问题,正是以实际行动为政治教化确立典范的表达,表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民众死生知识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汉代儒者对生死问题完全没有解释,而是说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生死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现实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时机和途径,但并不要求对死后世界有详细的知识图景。
寒食野望吟唐 · 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字词解释: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乔木:高大的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