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临写怀素的大草《自叙帖》,应掌握几大特点:一、纯用中锋,笔毫凝聚,在无数连绵的线...
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跋文。此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化灵动;章法上对比强烈,出乎意料;墨法上干而不燥,枯中见润,浑然天成。《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为当代研究米芾书法技巧提供了全面样本,也可作为区分真伪的权威参考。
’此帖连在《稚恭帖》后,字大小一如《兰亭》,想其真迹神妙。”宋代许开《“二王”帖评释》:“米云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云云,连在《稚恭帖》后,字大小一如《兰亭》,想其真迹之妙。此帖与《赐书堂》刻无毫发差,当是世无他本。又黄云右军为献之女玉润请罪称民,谢太傅所称道民,安岂事五斗米道耶...
由于去日久远,千余年来国内书法家对此三帖一无所知。直到100多年前,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杨守敬搜集散出的书籍字画时发现此摹本,并将《丧乱帖》摹成书迹,国内学界才大开眼界,没想到世上还有勾摹如此精良的王氏墨迹。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
《向乱帖》又称《寒光帖》,一封米芾致蔡肇的书札,淡黄纸本,行草书,纵27.3厘米,横30.3厘米,米芾41岁以前书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明董其昌在...
此帖全卷百余字,作于羲之晚年,是他与益州刺史周抚往来书信中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蜀地风景的向往和思念周抚之情。乾隆皇帝在《游目帖》卷首题“得之神功”四字,而此帖字字皆能见羲之笔法超凡脱俗之处。《游目帖》行笔出锋、迅疾爽辣,横画轻盈向右运势,不论起收都从容不迫、精熟有度,笔画与笔画之间...
王羲之各书体在《南唐本澄清堂帖王羲之书存世孤本》均有卓越展现,《王羲之墨迹摹本全集联卷》虽然均为唐宋摹本,依然令人叹之若神!由此,再进而综合比较,张怀瓘首推王羲之。当张怀瓘举出 “其有名迹俱显者 19 人” 之后说,“右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十数人。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惟逸少笔迹遒润,...
《自书告身帖》,又名《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告身是古代授权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此帖为楷书帖,纸本,33行,255字。此帖现藏于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自书告身帖》,是颜真卿在72岁时所书,这一年,颜真卿还创作了著名的楷书帖《颜勤礼碑》和《颜氏家庙碑》。此时对于颜真卿来说,已是人...
历代书法家对此帖评价极高,明董其昌跋:“珣书潇洒古淡,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足见东晋风流”。明顾复《平生壮观》说:“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已指出王珣与王羲之的差异,在王氏书法一门中,总体风格大致相近,就是“瘦而腴者,谓之清妙,不清则不妙也”,如果存在着差异,除了个性形式特征的...
《道服赞》递藏有序,黄庭坚、文同、吴立礼、戴蒙、吴宽等17位书画家写下跋文称赞,还有梁清标、安岐、乾隆、嘉庆等宝印。清亡后,此作从宫廷流出,张伯驹花了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蕲伯处买来,相比于6万大洋买的《上阳台帖》,这个价格真是捡漏了。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它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