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 为民除暴、拨乱反正,初心为正,得国自然为正。反观曹魏代汉、司马代魏、赵宋代周等等,都是我们前面讲的臣子身居高位而谋反,带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动机自然不纯不正。司马代魏 以上就是得国正者,唯汉与明的评判标准。汉朝与明朝得国最正,也给整个王朝注入了豪迈、刚烈的性格特征。汉末虽有三国乱世...
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就说过:“得国正者,唯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刘邦、朱元璋这俩都是普通人,并且创业初期也没想过最后要君临天下,不过就是为民除暴罢了。至于最后能够登上九五至尊,靠的也就是天意,还有更重要的民心,所以最正。德叔觉得这...
所以整体来说,在历朝历代之中,得国最正惟汉与明的确是当之无愧,当然再划个重点,这句评价是得国最正者,不是说得国正者惟汉与明,一些人理解为这样的意思是得国正者惟汉与明,意思是其他朝代就得国不正了,这就是断章取义了。再在广义上来说,这个评价是很对的,符合大众的道德观,汉与明的开国,...
孔子:其身正者,才能不令而行 一、“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原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以身作则,别人自然会以他为榜样,一个人作为长官,他本身做得正当时,不用下命令,人们自然会照着去做;而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自己做不到,偏偏去要求别人,...
要弄清这个问题,应当追根溯源,从这句话的出处说起。“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最早出自清代历史学家孟森的《明史讲义》,原文是:“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汉高祖刘邦画像)从孟森的原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他评判得国正否的几个标准。匹夫起事...
第一个标准大致意思就是说,不能做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如果你是当今朝臣,你就不能做出谋反之事,不然你就是典型的名不正言不顺,吃着别人给的饭还反过来攻击别人。匹夫二字指代的就是平民百姓,无朝臣的身份。这样的人起事夺权,才可以满足得国之正的条件。单单是这第一条标准,基本就剔除好几个王朝。第...
首先,得国正不正和治国好不好这是两个概念,你别混为一谈。得国对应的是亡国,治国对应的是乱国,得国和治国并不冲突!说白了,即便得国不正的,也有可能治国治得很好!另外,“得国正者,唯汉与明”这个结论,也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来自近代历史学家孟森的《明史讲义》:“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
11.正人三性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①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也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故妊妇食兔,子生缺唇。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及长,置以贤师良傅,教君臣父子之道。贤不肖在此时④矣。选自(东汉)王充《论衡·命义篇》注释①五常:...
得国正者,惟汉与明?为何会有人这么说 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孟森曾在《明史讲义》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其中“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政权。这也就意味着在孟森的意识中,封建时期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在政权更替之时“最合法”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
“以顺为正者”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把顺从当作准则。在这里,“正”指的是行为或判断的准则、标准。A项,“恰好”。这个选项与“正”在此处的含义不符,因为“正”在这里并不是表示时间或数量的恰好。因此,此项不符合。B项,“改正,纠正”。这个选项通常用于表示对错误或偏差的修正,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