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一年(1446年 丙寅)七月 大学士杨溥卒。正统十二年(1447年 丁卯)十一月 皇长子朱见深生,贵妃周氏出。正统十四年(1449年 己巳)七月 也先犯大同边报日数十至,王振劝上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据实况力谏不可,帝不纳。乃下诏亲征,命郕王居守。八月 十四日,驻土...
正统元年年元月初一的早朝上,朝鲜派出了使臣相与大明改善关系,永世友好,但是当时的正统帝随口开了一句玩笑话:我大明乃是天选之子,位居中原,安能与汝辈一起导致明朝的关系急剧恶化,正统五年,孙太后决定重新改善关系,于是派遣使臣前往朝鲜,希望联姻,将永乐大帝之次子汉王的女儿嫁给朝鲜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8-03 ...
但是,这个“神宗”庙号只是建文旧臣的私赠,并未得到朱棣乃至之后各朝的承认,自然无法流传开来。而今我们常说的“明神宗”也并非建文帝朱允炆,而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十六帝,除了朱元璋和朱允炆,其余均出自朱棣这一支,他们都不可能给朱允炆追加谥号和庙号,因为,承认朱允炆的正统性就等于否认他们自己的正统...
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
明清两朝,对皇帝的称谓往往是庙号与年号并用,明朝16帝仅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朱允炆,他虽然是明朝的正统皇帝,但后世往往只称其为“建文帝”(年号),而不称其为“明某宗”(庙号)。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习惯用庙号指代帝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里的“太宗”和“太祖”就分别是李世民和赵匡胤的庙号。
王振为部下所杀,御驾亲征的正统皇帝,被瓦剌军生擒,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其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英宗被尊为太上皇。次年被释归京,居南宫。景泰八年(1456年)朱祁钰生病,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及王振余党太监曹吉祥等乘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再复帝位,改年号天顺。后杀害抗击瓦剌保卫...
正统皇帝成俘虏后,再次复辟 公元1449年,正统皇帝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攻打犯明的瓦剌,明军五十多万人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剌挟持皇帝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此时的朱祁镇之弟朱祁钰已被拥立为帝,于谦等人率军迎战于德胜门外,赢得了京城保卫战,朱祁镇被放回,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
刘辩也是因为当皇帝没有超过一年,所以《后汉书》上没有把他作为正统皇帝来记录。但是,这个刘辩可是东汉皇帝里面唯一一个以先帝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所以无论是在血统上还是程序上,刘辩绝对是东汉王朝的正统皇帝。 第五位,唐少帝李重茂 李重茂是唐中宗李显的四儿子,公元710年7月3日,唐中宗李显驾崩,他是被自己...
正统,此处应为大明朝系符合华夏礼仪,贯彻春秋大义,一统中国的华夏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承,永为中华统绪。 7、景泰,代宗景皇帝朱祁钰之年号,凡八年。景泰,寓意国泰民安。景泰八年正月,帝不豫。正月十七日,英宗复位。二十一日,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二月十九日,帝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