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级而言,由京堂(指在京各寺卿)等官补授者系参政衔(从三品);由掌印给事中、知府补授者,则系副使衔(正四品);凡由六科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补授者系参议衔(从四品);由各部郎中、员外郎补授者系佥事衔(正五品)。所以说清初时期的道员品级十分混乱,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官场之上,品级是...
绿营系统中的职官设置从上而下依次为:提督(从一品)、总兵(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额外外委(从九品),不设未入流。提督本为绿营最高长官,品级比总督...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
为了解决道员和知府品级不对等的问题,乾隆皇帝决定把道员的品级都定为正四品,同时把知府的品级降低到从四品,这样一来,道员和知府的上下级关系才算正式明确了。简单来说,乾隆皇帝说的“停其兼衔”就是要把道员那些代表官职级别的头衔,比如参政、参议、副使、佥事之类的,给取消掉。但道员们其实还有不少“有...
这也导致了一件事:道员的级别完全取决于上头的安排,有的道员是正四品,有的是从四品,甚至还有正五品的。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一个理论上比知府大的职务,居然可能比知府的品级还低。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皇帝终于看不下去了。他觉得道员和知府之间的关系太乱了,就下了一道上谕,把道员的品级统一定为正四...
官员从从三品降到正四品,之所以会开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圈子问题。从三品属于上层官员底部,而正四品是中层官员顶部。一般情况下,什么层级就代表什么圈子,这就像现在普通班和实验班,正四品相当于普通班第一,从三品相当于实验班倒数,从心理层面来讲,肯定是前者让人更开心一点。前面说的都是文职,实际上,...
道员是清朝的官职名称,也叫作道台,属于正四品级别。他们的直接领导是巡抚或总督,手下管着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职位。不过清朝的道员种类更多,除了管理地方事务的,还有专门负责粮食运输、仓储管理、河道治理等不同职能的道员。这些官员的职位名称就能看出他们是干什么的,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那正四品官员能拿...
不管是守道、巡道还是专职道,从乾隆十八年以后,品级统一为正四品,地位介于知府与按察使之间,性质属于省级大员。清代官制中,品级同等的官往往“缺”和兼衔不同,其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会有很大的出入。道员之缺分以及兼衔 前面说了,道员没有“冲、繁、疲、难”之说,但是不同的道根据职掌的不同,还是有缺的...
通过对比两个职位可以看出,光禄太仆卿虽然是从三品,但没有实权,地位也不高。而佥都御史虽然是正四品,却有着监察百官的权力,前途也更为广阔。因此,《万历野获》将从三品降为正四品的升职称为"升",实际上是一种晋升,官员由一个地位低下且无实权的职位调到了一个有实权且前途无量的职位。这也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