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向往美好(2)①点滴小事 ②榜样 ③自我省察 ④修身为本【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止于至善。知识点2 止于至善(1)“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2)如何做到“止于至善”?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大学》开篇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止于至善”?“至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境界?“止”是达到,“至”是最极,“至善”是极致的善,“止于至善”是生命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止于至善”不是极致地善良,也不是尽善尽美,也不是达到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那么止于至善...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成语辩形 止,不能写作“至”;至,不能写作“止”。
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亮出的精神话语。1921年4月6日厦大举行开校式,演讲台中间就悬挂着陈嘉庚指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释义: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止于至善,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详解 “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第三纲。那么,这个“止”是什么意思呢?《说文》里面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这个“止”呢,就有一个根基之义...
(1)含义:“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2)要求: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向榜样学习,做到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
止于至善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这个成语的读音是“zhǐ yú zhì shàn”。“止于至善”中的“止”字的意思是达到,而“至”字指的是“最,极”。 扩展资料止于至善的成语来源 止于至善这个成语出自于《礼记》,《礼记》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著作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宣扬的正义...
〖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达到极完美的境界。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成语释义:止,达到;至,最,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作为谓语、宾语使用,含有褒义。成语出处:出自《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表明做学问的终极目标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