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研究中,歌德还发现,各种颜色本身并不是“业已完成的,而是仍在形成中、变化中的颜色”;相反,牛顿“把光的色散图像看作业已完成、不可变化的颜色”,因此歌德断言:“一切形态……绝不会保持不变,绝不会静止不动或是终结性的;准确地讲,一切都在永远的运动中摇摆不定。”这也是歌德与他同时代的正统科学家区...
得到新启示,因此歌德在中国的研究热度仍然不减,有关歌德的研讨会经常在各地组织举办,吸引了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学者从创新的视角研究歌德及其作品,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叶隽博士,他作为七零年代的后期之秀,撰写并发表大量关于歌德在中国的译介以及中德留学史等论文专著,...
歌德在《浮士德》中采用的开放式叙事和多层次象征体系,启发了布莱希特打破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布莱希特创造的“叙事体戏剧”模式,将歌德对史诗的审美要求转化为戏剧实践,通过插入歌唱、字幕等手法增强叙事性。这种创作手法的转化过程,体现了文学作品在传播...
歌德是思想家、诗人,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作为思想家的歌德善于将自然研究结论普遍化,用于解释和理解一切生物,特别是包括艺术问题在内的人自身的现象,他的生物学思想也可以视为一种发展观。 作者:莫光华(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 ) 原载:《赛先生》(微信号:iscientists) ...
《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以汉语为主,汉德并举。因编纂时间及篇幅限制等原因,出版社、丛书名和注释等部分的德译从略。 《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分上、下两卷。上卷为“译文目”,下卷为“研究目”。在“译文目”中,按不同体裁分出诗歌、散文、戏剧、书信等子目。在“研究目”中,...
当然,由于歌德的发展思想源于生物形态学,所以不言而喻,这个思想隐藏着一个关键的前提:每个形态或者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有机体,是由各组成部分按相应的目的构成的整体,这些部分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我们知道,歌德在其自然研究实践中,认识了植物和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型。他发现,这些基本形态即“类型”本身,也是有可能发生变化...
基于歌德式科学的形态学研究 基于歌德式科学的形态学研究 歌德式科学的核心在于将观察对象视为活生生的有机整体,主张研究者通过直观体验与事物建立深层连接。形态学作为其重要分支,关注事物内在生长规律与外部形式变化的动态统一。这种研究方法强调从现象本身出发,通过系统性观察揭示形态演变中的生命逻辑。研究过程通常分...
《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续编, Fortsetzung》2016年1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顾正祥,全书以编年史为纲,分门别类地选编历年来中国译者歌德作品的翻译资料和中国学者评述歌德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资料。内容简介 《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续编)》系《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的续编,历时七年编纂而成...
歌德从政以后逐渐感到,这个封建公国是绝不容许他进行真正的改革的。他实施的每项进步措施都遇到了重重阻力,这使他苦恼至极。因此,他决定到意大利去钻研古代艺术并进行科学研究,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于是,1786年9月,他带着一张填着假名的护照独自逃到了这个以古代文化著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