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好“檀山坞”与当时政治势力的关联度之后,便开始了有关檀山坞详细的内部构画。 首先是“檀山坞”的名字。 据《水经注》一五“洛水篇”载,“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另,檀山坞乃是记录中所有坞堡中最大的一处,故而依此为名。当然,我选用这个名字的时候自然带了...
檀山坞的主要矛盾便在“反”还是“不作为的隐居”上。薛坞主与薛老坞主二人在政治观点上持有不同的意见。薛坞主希望与新政府妥协,但希望进行汉化改革,可以算得上是所谓的“改良派”;而薛老坞主则仍然坚持迎回晋朝统治者,是所谓的“革命派”。但是,薛坞主因为政治改良失败,最终退隐,在一定程度上与薛老坞主达...
公元417年,有个叫戴延之的人在奉刘裕之命北伐的途中。打仗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戴延之留下的两处记载。首先他们到了洛阳西南的檀山坞,其间经过一个叫三乐的城镇,戴延之写道:“三乐男女老幼未尝见舡,即闻晋使溯流,皆相引蚁聚川侧,俯仰大笑。”身居洛水的人民没有见过船,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推测只是没见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