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樊於期从容赴死、舍生取义的精神广为传颂,后人把樊於期自杀的山改名为血山,建了宝塔和法华寺,以此纪念他。
樊於期自知回不了秦国,便逃去了距离秦国较远的燕国,投靠了与秦王嬴政有深仇大恨的燕太子丹。在荆轲为刺秦做准备时,他找到了樊於期,然后将计划告知,而他们都明白接近秦王嬴政必须要有足够的诱惑,而樊於期的人头就是秦王嬴政不能拒绝的诱惑。樊於期听后,觉得此事或许可成,便自刎身亡,而荆轲则抱着他的头...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秦将樊於期 再说回樊於期,他得罪秦王叛逃到燕国的事,差不多就发生在这期间。 桓齮大败叛逃的第二年(秦王政十五年),在秦国当质子的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来有了荆轲用樊於期头颅献礼、刺杀秦王的故事。 假如说樊於期就是桓齮,这是一种很可能的推断(这个观点最早是史学大家杨宽先生提出的)。为...
事实上樊於期不仅不会考虑别人的安危,就连自己家人的安危他都不会考虑,在他逃跑之后,秦始皇十分震怒,直接将其列为叛徒来处置,樊於期的家人因此受到牵连被秦始皇灭族,要知道在樊於期之前的那些败军之将,不管是李信还是其余的人,都没有遭到杀害,更不要说是灭族了,只有樊於期遭到这样的待遇,足以见得秦始皇...
一个是让樊於期继续戴罪立功;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其罪状还未被发现。所以樊於期想要洗刷耻辱就必须打一次翻身仗,而和李牧的对决本该是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可惜的是樊於期虽然堪称秦国名将,可是却遇到了一个更厉害的李牧,他直接让樊於期的梦想化为阴影。担心回去会被株连的樊於期只有逃离秦国,因为秦国虽然可以...
一、樊於期跟桓齮的名字读音极为相近,属于音同字可通假的情况。二、樊於期在投靠燕太子丹前,毫无记载。在《秦始皇本纪》里多次提到的出战秦将姓名中,也没见有樊於期。这和一个遭秦始皇“宗族皆被诛杀,没为官奴”,且被悬赏“千两黄金,万户封邑”的秦将身份并不匹配。秦始皇这么恨樊於期,他怎会是个默默...
看样子,没有樊於期的记载应该是有其他需要隐藏的秘密。毕竟古代的历史都是史官记录的,若王有令,从记载中抹去某个人,是正常的操作。樊於期叛逃秦国,不一定是与秦王有直接的关系,也许是跟秦王身边的亲近的人有关,比如权臣吕不韦。秦王嬴政继位后,吕不韦作为辅臣,把持了朝政很多年,加上他和赵太后的暧昧关系,...
虽然《史记》中对秦将樊於期的记载并不多,但根据分析论证,樊於期很大可能是因为参与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之后秦王嬴政便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族人处死,并用黄金千斤和万户封邑来悬赏樊於期首级。樊於期因此仇恨秦王嬴政,但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报复贵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嬴政,而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打动了...
说到燕国的刺杀,就不能不说荆轲刺秦王这件事,而荆轲能面见秦王进行行刺,少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樊於期,确切地说,是他的人头。 那么秦王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头?看看这个叛逃的将军有多厉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名将的秦国将军,只因遇到1个强大对手,结果身死名裂,关于他的故事,我们还得从桓齮(yi...
樊於期是荆轲刺杀秦王中的一段插曲,荆轲借助樊於期的首级,加之燕国的地图,才见到了他的刺杀对象秦王。人的性命只有一条,樊於期将自己的脑袋交给荆轲,意味着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樊於期真的一点不怕死吗?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一、荆轲奉命刺杀秦王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攻破赵国,赵国覆灭,而秦军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