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是水龙骨科槲蕨属植物,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根状茎直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叶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两侧各排列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
⑦《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槲蕨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槲蕨的食用禁忌 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②《本草汇言》:“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芸苔菜。” 槲蕨...
1.清热解毒 槲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2.消肿止痛 槲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3.利尿通淋 槲蕨可用于治疗热淋、血淋等淋证,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4.活血化瘀 槲蕨可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又名爬岩姜、飞天鼠、骨碎补等,是水龙骨科槲蕨属的多年生附生蕨类,它通常附生岩石上或螺旋状攀援于树干上生长,偶生于墙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经常被用来栽培于公园的树上或者盆栽置于庭院。槲蕨的根状茎每年横走伸长,无明显增粗生长,并且被枯败的不育叶所覆盖,而且不同个体相互交织生长,因...
中华槲蕨,Drynari sinica,水龙骨目槲蕨科槲蕨属植物。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形态特征 原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50 cm。根茎横走,肉质。直而细长,分枝少。叶二型,孢子叶阔披针形,深羽裂几达叶轴,裂片条状披针形,长2~7 cm,宽1 cm左右,先端钝尖,...
槲蕨属(学名:Drynaria (Bory) J. Sm.)是槲蕨科下的一属。有16种,我国有9种。中国植物志:06(2):277 形态特征 大型或中型,附生。根状茎横走,粗肥,肉质,密被鳞片;鳞片一色,偶有中部深色的,披针形,盾状着生,不为粗筛孔型,边缘有齿状睫毛,或呈流苏状,顶端渐尖,叶二型,偶有一型;短而...
🌱槲蕨的基本信息与形态🌱 槲蕨,这位来自槲蕨科、槲蕨属的蕨类植物,仿佛是大自然的巧手匠人,总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找到它的身影。它或匍匐生长,或螺旋状攀援,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全世界约有50种槲蕨,而中国就独占了13种,真是幸运至极!🍀
病情分析:槲蕨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以其抗炎、止血和改善消化功能的功效而闻名。具体来说,槲蕨的主要功效有以下几点: 1.抗炎作用:槲蕨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生成与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这使得槲蕨在治疗轻度发炎症状方面被广泛应用。 2.止血效果:槲蕨具有收敛和促凝血的特性,能够有效缩短...
槲蕨是槲蕨科槲蕨属植物,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槲蕨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北部、印度(阿萨姆)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香港。 附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树干或石上,偶生于墙缝。槲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