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因榆州国命名,至今未改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此后在漫漫时间旅途中,榆次也有过涂水、魏榆,甚至中都的官方命名,如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魏国第四代宗主魏献子册封榆次为涂水县,使县作为行政单位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成为中国县制管理的肇始。公元前228年,荆轲刺秦前一年,正午时分,剑客盖聂在...
△县衙大门 大门横匾:榆次县衙 楹联: 居官当思尽其天职, 为政尤贵合乎民心。△县衙仪门 仪门匾额:晋藩首辅 楹联: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仪门内匾额:古并州治 楹联: 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 民供正课宽几分则受几...
榆次县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心榆次老城内的东大街路北。东邻榆次名楼“思凤楼”和“榆次城隍庙”,西接位于老城中心的“天下第一楼”以及“榆次文庙”、“凤鸣书院”。一街之隔的南面是“榆州国遗址”。在…
如今的榆次已经是晋中市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成为了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市。 榆次区地处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西北与太原市紧密相连,素有“太原南大门”、“省城门户”之称。依托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榆次区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了整个晋中市四化发展的桥头堡与总引擎。农业方面建立起了全省现代农业示范...
坐落在榆次老城东大街北侧的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县级衙署。作为封建官僚体制的基层衙署,榆次县衙是中国古代衙门文化的缩影。县衙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特色。县衙内既有县太爷坐堂审案的办公区域,也有后堂家属生活区域,还有神庙祭祀的部分。县衙内的主...
到民国时期,榆次县城还没有汽车的时候,长凝就已有汽车投入到运输上面。李、范两家更是联合修建一条长凝到仪城的公路,由起初的一条人行道,扩建成马车上下行的道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周边道路的建设,长凝老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在老街里穿行,古朴和衰败并存,过去的店铺门房还在,...
改建新城八年后,中都县复名榆次县。宋朝时期,并州治所曾短暂地迁移到榆次三年,后迁回唐明镇,榆次复县置,此后历代县名不改。故而这座新城被称为榆次古县城,也就是今天的榆次老城。新古县城与汉故城(图片来源于网络)隋朝时期的县城范围(图片来源于网络)扩建后的县城范围(图片来源于网络)榆次古县城初为...
晋中市即过去的榆次县-榆次老城的所在地,现属于晋中市下辖的“榆次区”境内。榆次老城是中国北方现存比较完整的古代县级城池之一,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代古城旧址上重建的,迄今已有1430多年的历史了。据有关资料介绍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
榆次县衙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位于榆次老城内,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级衙署。中轴线从前到后六进六出,包括东西两侧共有二十六个院落,房屋四百余间。在县衙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按功能和作用可以划分为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三个系统。说到县衙不得不提门前闻登鼓,登闻鼓就是百姓“击鼓鸣冤”时用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