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国力,发展生产,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楚康王推行了“量入修赋”的经济改革,对楚国的国土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调查分析,依各地生产力之高下,分清土地的类型和档次,根据收入多少,制定出征收车马、车兵、徒卒、甲木盾之数,公平地征收军赋。这次军赋整顿与改革,无论是对楚国,还是后世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意...
楚康王,本名芈昭,楚共王之子。即位五年,担心“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出兵伐郑。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国大夫椒举为楚康王猜忌,愤而奔晋,楚国大夫蔡声子返楚,与令尹(宰相)子木会谈,言及晋、楚两国政事,声子指出:“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
正统九年(1444年)四月,黔国公沐俨(后称沐斌)被任命为正使,给事中刘海担任副使,携带圣旨册封黔阳王朱季埱为楚王,使其成为楚藩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兄终弟及的亲王。同时,武昌府儒学教授杨莅的女儿杨氏也被册封为楚王妃。可惜这位新任楚王妃并没有福气享受,早在七月,她与王成婚仅三个月的杨氏便不幸去...
楚康王五年(公元前555年),晋国联合郑国、宋国、鲁国以及卫国等诸侯之师,讨伐齐国。诸侯之师攻入齐国境内,进而围攻齐国都城。在楚康王即位以来,晋国联合诸侯已经讨伐了楚国的盟友秦国,此时晋国又联合诸侯打击另一强国齐国,作为楚国盟友或潜在盟友的秦国齐国两大国,在短短数年内,都遭到晋师深入国境而实力大损。但此时楚...
楚康王是楚庄王的孙子,也是楚共王的嫡长子。在楚共王而后,楚国整体的发展是呈现有衰落之势的,朝廷中的贵族们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议论。楚康王即位后,就曾因为担心“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而派遣大兵供攻打郑国。 楚康王刚刚即位的时候,吴国人就曾发动攻打楚国的战争,而且楚国人的公子宜谷还...
公元前560年秋,楚共王熊审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离世,子招(或昭)即位,是为楚康王。熊招在位15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完成了父亲一生的夙愿,重振楚国雄风,再登霸主之位。但是,他忽略了对弟弟们的管束以及溺爱无极限,直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四个弟弟为争王位而相互残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惨遭...
按照伦序,楚王之位最终便宜了楚康王朱季埱的侄子、东安王朱季塛的长子朱均鈋(音e)。不过与大明其他小宗入继大宗的藩王不同,朱均鈋在皇帝的旨意下被过继到了朱季埱名下,以嗣子的身份袭爵。这是大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继统即继嗣”的方式入主大宗的亲王。如此处置,对朱季埱来说也不失为是一种告慰。...
通过改革,楚康王对权力进行了再分配,建立了制衡机制,缓解了国政长久以来存在的弊端,也使得百姓得以安定。 《左传·襄公十五年》: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 之后,楚康王在用人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受公族势力的绑架,基本做到了任人唯贤,甚至是生杀大权。
历史知识> 楚康王 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559—前545年在位。名昭,楚共王之子。楚康王五年(前555),郑执政子孔专权,欲借楚力除去异己,请楚伐郑。令尹子庚不允,他强令子庚伐郑,无功而还。九年,因令尹子南专权,杀之。十三年,率师联秦伐吴,途中闻吴有备而返。次年,因长年争霸中原,耗费大批人力物力,再加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