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区西北面,儋州滨海新区正东面,王五镇东面8公里处。与市区直线距离23公里,与滨海新区直线距离19公里;北距西线高速6公里,南距洋浦万宁高速公路5公里。梅花岭地势起伏相对平缓,大部分为矮丘地形,海拔高度40-80米。梅花岭所处的黄泥沟地区属海岛“北部沿海平原、台地半湿润有冷害、风害气候区...
扬州北城外有座梅花岭,岭前葬着抗清英雄史可法,清人建成史公祠,今辟为史可法纪念馆。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今开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 1602年)。在他出生前 10 年,扬州知府吴秀浚深护城河,将淤土堆积在北岸,聚土成岭。后来在土岭上下种满梅花,又配上太湖石。梅开季节,土岭淹没在花海之...
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与百花争艳,在乍暖还寒时傲然独放。 扬州古城以北,有座梅花岭,岭上有座史公祠,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就埋葬于此,这里不仅是一处纪念英雄人物的著名历史遗迹,更是一座以梅花闻名的古典园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每年初...
历史地名> 梅花岭 ①在今江苏扬州市广储门外。《清一统志 ·扬州府一》 引 《江都县志》: “明万历中,州守吴秀浚河积土而成,因树以梅,故名。” 史可法殉国后,人葬其衣冠于此。 ②在今广东紫金山西百里。《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永安县: 梅花岭,“五岭攒聚,状如梅花,故名。有岩高十寻,路甚狭隘,...
《梅花岭吊史阁部》是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诗作。这首凭吊先朝忠烈的诗,寄托了他对史可法的景仰、惋惜、悼念之深情。诗从史可法受命于危难之中写起,说江北四镇拥兵自重,互相不和,争夺地盘,他以兵部尚书总制四镇兵马出守扬州,以防清兵南下。颔联用对比的方法表示诗人对史可法之死的强烈愤慨。尾联用他生前...
《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作品原文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¹,江都围急²。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³,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扬州梅花岭:史可法的精神圣地 历史背景: 在明万历年间,扬州太守吴秀在北护城河边开河垒土,创建了“梅花岭”。如今,周边街道也因此得名“梅岭街道”。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兵攻打扬州城,南明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与全城官民英勇抗清。城破后,史可法英勇捐躯。次年,史可法的义子史德威在梅花岭为其建衣冠冢,...
梅花岭【作者】屈大均 【朝代】清代 墓林犹见阵云屯,丞相衣冠尺土尊。自丧兴平无将帅,难归白下哭陵园。 江都竟作鸿沟界,梅岭何殊百丈原。痛绝宁南频呕血,晋阳戈甲岂王敦。作者介绍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
苏轼晚年梅岭梅花六首:小寒初度梅花岭,青松盈尺间香梅 64岁的苏轼,接到新任皇帝宋徽宗的大赦令,从边远的湖南永州调回京城任朝奉郎,这是一件大喜事。此时他一生已经数次贬谪,流放最远的地方是海南儋州。他的故乡在四川,家人在京城,但是自从43岁乌台诗案之后,他有二十年的时间,是作为贬谪官员,不断流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