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
3.3万 孟子 梁惠王 by:菩提雅舍 1196 《孟子》梁惠王篇 by:大豆油条 5666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 by:善柔福福 3117 《孟子》梁惠王~万章 by:简小惠于老师 6896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by:善柔福福 2085 《孟子》梁惠王(浅讲) by:贺明健 5.4万 罗惠龄导读孟子 by:罗惠龄 15.9万 孟子旁通(梁惠王篇)|南...
梁惠王章句上 33 9天前 10 梁惠王章句下 26 11天前 9 梁惠王章句下 46 25天前 8 梁惠王章句上 19 2024-10 7 梁惠王章句上 22 2024-10 6 梁惠王章句上 48 2024-10 5 梁惠王章句上 38 2024-10 4 梁惠王章句下 24 2024-09 3
至于孟子常把君、民关系比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等,和孟子所引《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采入《泰誓》上篇)的内容“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
摘要:《孟子·梁惠王上下》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仁政的典型看法,可视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基本纲领。孟子以君主明辨义利为仁政之前提,以民本为仁政之核心,以恻隐之心为仁政之人性基础,以与民同乐为仁政之价值导向,以王天下为仁政之终极目标。这五点构成了儒家仁政理想的五个基本面向。而儒家所谓的仁政,大体就是...
《梁惠王章句》放在《孟子》七篇的最前面,是因为圣王之道以仁义为首,所以把梁惠王问利国,孟子以仁义应对,放在七篇之首。本篇共二十三章,分为上下两卷。 图片 七 图片 图片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图片
《孟子》这本书名字带有子字,却属于经部,或许是格局大,或许是治国经略,激励历代君王躬行不止。 《孟子》有七章,每章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章大多是孟子跟梁惠王之间的对话,劝说梁惠...
《孟子》梁惠王上下PPT课件 《孟子》(梁上下).1 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梁惠王上下体现出孟子一贯的民贵君轻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仁政思想,
课文词句要点备注: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梁惠王曰:——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