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1]。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后三次出兵北伐,战功累累。他独揽朝政十余年,有意夺取帝位,后来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
桓温北伐,即东晋将领桓温三次讨伐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收复失地的战役。第一次是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伐前秦苻健,距离前秦的都城长安只有30多公里,由于孤军深入,给养不济,加上前秦调兵遣将,桓温兵败而归。第二次是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伐羌人姚襄,一举收复洛阳及周围大部分地区,但东晋政府反对迁都,致使...
永和二年(公元 346 年),桓温上书朝廷,请求西征成汉。然而,满朝文武大多认为,蜀地地势险要,路途遥远,且成汉虽有衰败之象,但其军队仍颇具战斗力,桓温若贸然出征,成败尚未可知。但桓温岂会被他人意见所左右,他心意已决,在未得到朝廷批复的情况下,便率领一万精兵,踏上西征之路。大军逆江而上,穿越险峻...
对于桓温的军事水平,一般争议都比较大,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东晋的整个历史周期中,桓温算是精英人物,从其在军政两方面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桓温伐秦时,凉秦州刺史曾对凉王说:“温善用兵,其志难测。”说明桓温的军事水平是得到了当时精英群体的认可。此时,按照正常逻辑,桓温就应该乘胜进军,因为,晋军不仅大败秦...
东晋大司马桓温留下过一句名言“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可以通俗的解释为:大丈夫活在世上,无论做好人还是做坏人,都必须要有一番作为。这种是非不分的错误观点,却被后世推崇了一千多年。桓温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更是这样做的,最终使自己沦为了千古笑柄。在门阀士族制度达到顶峰的东晋,出身于龙亢...
桓温 桓温(312—373.8.18),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北龙亢集)人,东晋权臣、名将。 桓温是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彝为北方世族,西晋永嘉之乱后随晋元帝南渡,很得信任,先后任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名显朝廷。明帝时,桓彝拜散骑常侍,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以功封万宁县男,后为宣城太守。桓温出生...
桓温是东晋的权臣,野心勃勃,和王敦一样,他也想篡位,所以桓温看着王敦的墓说:“可儿!可儿!”墓里的这个人好可爱。只不过桓温的实力更强,倒不妨这么说,他是一个超级加强版的王敦。所以,一方面,名士们都以自己曾经和桓温对抗为荣;另一方面,很多名士又曾经在桓温的幕府里工作过,在他身边刷过履历。事实上...
那么,问题来了,桓温篡夺东晋大权后,为何没能登基称帝?一、北伐失利,影响了桓温在东晋的威望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然后自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在...
桓温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十世孙,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公元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公元345年,桓温出镇荆州;公元346年,桓温未等朝廷回复,就出兵讨伐蜀地成汉等政权,他三战三胜,击败成汉大将李权,攻破成都,平定蜀地。为了制衡桓温,朝廷调殷浩入朝。公元354年,桓温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