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二年十月,在桓冲、谢玄各自归镇之后,开始布置军事力量,以应对前秦的军事压力。 桓冲归镇荆州后,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上疏朝廷建议更改荆州地区的作战方针,将襄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划为军事缓冲区,重兵布防长江沿岸,作防守反击。桓冲的这一举动明显增加了长江下游的军事压力,但最后建康还是尊重的桓冲的...
桓冲骁勇善战,一直追随桓温征战,立下不少战功。早年十八岁,便跟随桓温伐成汉。永和十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桓冲在白鹿原打败前秦丞相苻雄。朝廷因功升迁桓冲为都督南阳、襄阳、新野、义阳、顺阳,雍州之京兆及扬州之义成七郡军事,宁朔将军,义成新野二郡太守,镇襄阳。后来太和四年,桓温最后一次北伐前燕,桓...
本来能够入朝威胁皇帝当个权臣,但他不仅没这么做,反而让贤给更有盛名和才能的谢安;淝水之战,桓冲认为谢氏不可能赢,但当捷报传来时,桓冲不仅夸赞到“群谢年少,大破贼”,还再度以死为让,不去和谢安相争,谢安果然继续统领朝政,并妥善处理桓氏子弟。
这个道理是这么论的,桓家集团,大佬一哥显然是桓温,然而二号实际上是谢安(毕竟谢安在谢万死之前,一直都是纯粹的桓温小弟,桓冲只能排三号。桓家完全没上位成功,历史对其记载也自然稍显缺省。但是可以从肥水之战的细节中拼凑出桓温的作为。 桓温淝水之战不在场。但是苻坚手下曾经打趴桓温的慕容垂也没在场。后世解读肥...
然而, 国家主要军事力量由桓氏一家掌控,容易造成不受控制的局面,且存有政权被颠覆的潜在危机。 对朝廷来说,桓温去世,正是对桓氏家族权势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机会, 也是接下来东晋政权发展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桓冲审时度势自解扬州 桓温去世之后,桓冲代温居任,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州刺史、镇姑孰...
桓冲正色道:"兄长在时,或许会为了家族利益而争权夺利。但如今外敌当前,我更在意的是江山社稷。谢安才智过人,由他执掌扬州,方能稳定朝局。""可是族人对此多有不满...""那又如何?大敌当前,岂能因一己之私,令国家陷入分裂?"这番对话发生在东晋兴宁元年(363年)。彼时的桓冲,已经接替病逝的兄长桓温,...
桓冲是一个古代人物,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出生于富贵家庭。他非常聪明,很早就开始接受教育。桓冲非常有才华,他为人正直,尤其善于察言观色,能够看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他的能力非常出色,所以在官场上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桓冲最著名的作品是《河南记》,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他哥桓温更是牛气冲天,灭了蜀地的成汉,差点当上皇帝。可惜天不遂人愿,桓温临死前发现自己儿子不成器,只好把大权交给弟弟桓冲。这哥俩的关系,简直就是古代版'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桓冲接手时,手里握着扬州、江州、荆州三大州的兵权,相当于掌控了大半个南方。但人家不贪心,看到前秦要打过来,二话不说...
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温死后便接替其掌握东晋的兵权,为了缓和与谢氏的关系,桓冲主动让出了扬州刺史的职位,自愿出镇外地,淝水之战中与下游谢家相互配合,最终打败前秦来势汹汹的“百万大军”。桓冲伐秦公元383年5月份,东晋荆州刺史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又派刘波、桓石虔等进攻沔北诸城,命辅国将军杨亮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