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杀伤因素 核武器爆炸时可产生四种杀伤因素,即: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及放射性沾染。光辐射 又称热辐射,是核爆炸时高温火球发射出来的强光,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可引起烧伤。光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各种烧伤称为直接烧伤;在光辐射作用下,建筑物、工事或服装等着火而引起人体的烧伤称...
而按照当今100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它的杀伤半径也不过6.93公里,杀伤面积也才150平方公里。而且这个杀伤面积还是没有任何遮挡物的数据,如果有建筑物、高山阻挡,那么杀伤半径还要打上一个折扣。所以这个核武器它虽然听着让人闻风丧胆,不寒而栗,威力也确实比常规武器大很多,但是它远没有达到影视剧里毁天灭地的程...
按照核弹的有效杀伤范围算,全世界的核弹确实可以把地球炸上几遍,但这也只能产生核冬天以及遗留大量核辐射,使陆地上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植物消失,不过深海中的生物就很难受到影响。因此,虽然核弹的威力很大,但是与炸毁地球所需要的能量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将全球核武库全部起爆,按人口中心配置也消灭不了人类。
核武器的攻击范围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其有效杀伤半径(人员装备90%以上损毁)和有效杀伤面积 R=C*爆炸当量^1/3(C取1.493885)S=πR^2 这样计算,1枚1.5万吨级原子弹有效毁伤半径为1.9公里,有效毁伤面积为11.33平方公里。10万吨级的原子弹有效毁伤半径为3.22公里,有效毁伤面积33平方公里。可以看到毁伤...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一枚10万吨当量的核弹【1.5 * 10^(1/3) ≈ 3.2km】,其杀伤半径大约为3.2公里;100万吨当量的【1.5 * 100^(1/3) ≈ 6.9km】,有效杀伤半径大约为6.9公里;1000万吨当量的【1.5 * 1000^(1/3) = 15km】,有效杀伤半径大概为15公里。能量数据规律从以上数据规律...
核武器爆炸后,能产生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只出现在爆炸后几十秒钟时间内,因此统称为瞬间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持续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称缓效杀伤破坏因素。
一般核武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公认的有以下5种(未包括心理危害)1,高压杀伤破坏——冲击波(占50%)在核爆时,巨大的能量是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释放出来,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强烈地向四周膨胀,这个像飓风一样的压力波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传播。5秒钟就可以传到2千米的地方,摧毁一切它可以推到的东西...
现在世界核弹头大多数是多弹头装置,如美国的W87核弹头,每枚导弹可以装备10~12个弹头,每个弹头核当量为30~47.5万吨。核弹的杀伤范围 先说一个实例:“小男孩”是人类第二次引爆的一枚核弹,但与第一枚试验弹不同,这一枚是人类首次用于实战~轰炸日本广岛。前面说了,这枚核弹最终的爆炸当量只有1.3万吨,...
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是指核武器爆炸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作用及效果,又称毁伤效应。通常原子弹空中爆炸时,冲击波约占总能量的50%,光辐射约占35%,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污染约占10%。氢弹空中爆炸时,冲击波与光辐射的总份额有所增加,而放射性沾染的份额则减少,增减额随聚变-裂变比的不同而异。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