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发烧友试机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称发烧友,而又未听过这首序曲,有两个可能,一是你很年轻,可能不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并不怎么发烧,充其量只是感冒罢了。“序曲”原指歌剧、芭蕾舞剧或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
柴可夫斯基超话作为音乐创作者,我们不断探寻着音乐与灵魂的交汇点。今天,我要推荐的这部音乐影片《发现柴可夫斯基 第一集 天才的创造》,不仅是一部传记电影,更是一次深入音乐巨匠内心世界的旅程。🎻🎵 核心观点:1. 音乐与情感的交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他情感 ...展开...
虽然教授职位的薪水每月只有50卢布,但这个职位的提议提高了柴可夫斯基的勇气,他热切地接受了这个职位。他还因自己作品的首次公开演出而倍感振奋,他的《特色舞曲》在1865年9月11日由约翰·斯特劳斯第二指挥,在巴甫洛夫斯克公园的音乐会上演奏(柴可夫斯基后来将这部作品改编为歌剧《沃耶沃达》中的《干草女仆的舞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又译为柴科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莫斯科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老柴”雕像 梅克夫人,全名:娜杰日达·冯· 梅克(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1831-1894)至1880年代中叶,老柴的作品已在欧美各地频繁上演。1884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授予老柴圣弗拉基米尔勋章,并赐封他为世袭贵族。翌年,沙皇奖励老柴享受终身年俸——老柴作为俄罗斯...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原名“莫斯科音乐学院”,由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兼音乐推广者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创立。学院创建初期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在此任教,后为了纪念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苏联政府将其更名为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校为学生提供5年制专家学位教育,5年教育完成后归国认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无疑是19世纪俄罗斯音乐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他的音乐作品不仅继承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深厚传统,还吸收了西欧音乐文...
彼得·伊维奇·柴可夫斯基 1893年11月2日,一杯生水柴可夫斯基感染上了可怕的霍乱病菌,5天后便骤然离世,年仅53岁。柴可夫斯基的一生纠缠着许许多多谜团,比如他的感情,他的性取向,他的死亡原因……大部分资料对此闭口不提,仿佛他是个完美的圣者,还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最初,从头开始讲述关于他的故事。01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