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Kytor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鞘翅目,豆象科。成虫体长3.5~5.5毫米,近椭圆形。体黑色,触角、鞘翅、足黄褐色。前胸背板及小盾片灰褐色,密布黄色绒毛。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锯齿状,皆为11节。鞘翅具纵沟约10条,鞘翅末端圆形。腹部外露。(见图)分布中国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
在种子处理上,采集的柠条种子需经过0.5%到1.0%的食盐水漂选,以去除带虫种子并消灭其中的害虫。而对于皂角种子,可用50℃到70℃的热水浸烫10至40分钟,以对付皂角豆象。药剂防治是另一个关键环节。在林内可喷洒50%倍硫磷乳油或50%磷胺乳油,浓度为1000至1500倍或1000倍,以杀灭成虫;同时使用50%...
1、柠条豆象生物学习性 柠条豆象(Kgtorhinaus immixtrs Motschulsky)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种子内越冬,翌春化蛹。4月底至5月上、中旬羽化、产卵,5月下旬孵出幼虫,8月中旬幼虫即进入越夏过冬期。成虫出现与柠条开花、结荚相吻合。成虫飞翔力较强,白天栖息于阴暗处,傍晚飞出活动,并吸取蜜汁,取食草片或...
柠条豆象学名:Kytor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鞘翅目,豆象科。成虫体长3.5~5.5毫米,近椭圆形。体黑色,触角、鞘翅、足黄褐色。前胸背板及小盾片灰褐色,密布黄色绒毛。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锯齿状,皆为11节。鞘翅具纵沟约10条,鞘翅末端圆形。腹部外露。(见图)分布中国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新疆;苏联,蒙古...
1、 柠条豆象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姜超刘根科施毅王力张志顺摘要 柠条豆象在大面积柠条林中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柠条种子的产量和质量。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调查了柠条豆象的生长及发生规律,并对其最佳防治时期和化学防治药剂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柠条豆象危害主要发生在成虫羽化期(柠条开花盛期后,嫩荚形成时),柠条...
柠条豆象的成虫形态特征十分显著。它们的体型呈椭圆形,长度在3.5至5.5毫米之间,宽度则在1.8到2.7毫米的范围内。整体颜色以黑色为主,只有触角、鞘翅和足呈现出黄褐色。头部密集分布着细小的刻点,并覆盖着灰白色的毛发。触角分为11节,雌虫的触角呈锯齿状,大约是体长的一半,而雄虫的触角则是柿...
柠条豆象是一种一年生昆虫,其生命周期独特。幼虫在种子内越冬,直至次年春天化蛹,通常在4月底至5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产卵,随后的5月下旬,幼虫孵化。幼虫在8月中旬进入越夏期,有长达2年的滞育现象。成虫活动与柠条的开花和结果同步,雄虫飞翔能力强,行动迅速,受惊即飞,雌虫相对较缓。成虫白天多在阴暗...
一种柠条豆象的综合防治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名称:一种柠条豆象的综合防治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姜超,刘根科,林凤仙,杨富,施毅,孙瑶,张知,宋晓强,王慧,石金波 申请号:CN201710812128.1 申请日:20170911 公开号:CN107466777A 公开日:201712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柠条...
摘要:柠条豆象是危害柠条种子的主要种实害虫之一。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原理和 方法研究了柠条豆象卵块及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柠条豆象卵 块和幼虫种群最优拟合模型为圆形模型,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存在空间相关性,变 程范围分别为:18.899~62.922和13.464~47.455。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