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居南京。工书法、诗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
林散之草书能够取得这般成就,一方面归因于他深厚的书内功夫,即于书法技法层面长期的勤勉修习;另一方面源自他广博的书外功夫,例如诗书画皆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乃是书法家成功的基石,后者则是书法家奠定个人审美趋向,形成超俗的格调与境界的决定性要素。林散之独特草书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
林散之学生陈琦在《浅论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艺术》一文中说:“尤其是第二行的'无墨’两个字是枯笔连写,令人拍案叫绝,从条线造形上看如拆钗股,而在枯笔中又散带着零星的淡墨,可谓天成二字。如此两字,林老与古人抗衡足矣!”作品中的第三行“却书书”3个字,墨极浓极稠,又...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
林散之先生曾对他的弟子说,学习书法第一是文学。应该说,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黑格尔就认为一切艺术的精神向度都是指向“诗”的。记得钟明善先生当年为央视电视片《墨舞》所写的解说词中说,“书也是舞,舞也是书。书法,是笔歌,也是墨舞”,这是不错的。站在大文化的立场上,这种涵蕴了诗的节奏、舞的姿势、...
张旭、怀素以诡谲遒逸的狂草,把书法艺术性带入“至高境界”,实力难分上下,导致后世为唐代“草圣”一称,议论了千年,始终难分胜负,而近代的林散之、于右任,也依靠旗鼓相当的草书水平,引发2大“草圣”之争。首先我们来看林散之,原名林霖,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自幼师从黄宾虹,从魏碑、唐楷练起,30岁才...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早期阶段从林散之入私塾求学到师从黄宾虹求学为止,共约34年,是林散之在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方面得以启蒙和进一步筑基的阶段,初步显现出林散之杰出的文艺才能。20 岁以前是林散之传统文化打基础的阶段,初步显现出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才能。林散之3岁时就已经非常喜欢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棵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行书《小雨长江七言联》林散之行书《小雨长江七言联》,立轴,尺寸为138厘米×24厘米×2,按行规算8平方尺。落款是“高琼同志存念,乌江林散之、左耳”。引首章是“曾登太白”(朱文),名章是“左耳”(白文)。磨墨,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