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称这里是世界第八大奇迹,7万人耗时近10年削平1200个山头,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里就是峭壁上的水利工程红旗渠。林州以前叫林县,县志记载,从1436年到1961年的500多年间,林县曾经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累计达30年之久,“人相食”“易子而食”这样惊心动魄的字眼有记载的就出现了5次,干旱成...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 1969年7月8日,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红旗渠建成后,林县水浇地面积从不到1万亩扩大到60万亩。林县人终于结束了看天吃饭...
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北部山区的林县(今林州市)进行着一个震惊世界的工程。1960年3月6日,经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议,这一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红旗渠,横跨晋豫两省,总长1500公里,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奇迹”。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上万人,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水渠呢?梦想铸就铁骨,壮志撼动山岳。1959...
你是否听说过红旗渠?它是一条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人工引水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它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解决了67万人民基本用水问题,被称为“生命渠”“...
能够实现大规模引水。有了想法便要付诸行动,1960年2月11日,在党的领导下,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经过多方的论证和申报,林县人民终于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开始了“引漳入林”的工程,也就是后来的红旗渠。1960年2月11日,3.7万名林县人民带着简单的工具,走进了太行山的深处,开始了红旗渠的建设。他们面对的是险峻的山势,恶劣的气候,缺乏的物资,还有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他们要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条水渠,要...
进入新时代,林州人民对水有了新的期盼,渴望喝上优质好水。民之所盼,政之所为。2020年3月31日,总投资15.95亿元的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正式开工,近600名建设者奋战在红旗渠故乡,和林州人民一起再建新时代“红旗渠”。历时2年零9个月,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全线完工。2022年12月30日,3座...
林县人用双手,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 总干渠全线开工后,近4万名林县修渠大军,自带铁镢、铁锹、小推车等原始的劳动工具,从十几个公社向着浊漳河汇集,在太行山峦、浊漳河畔,一线摆开劈山引水阵地,这是林县盘古治世开天辟地头一次。 红旗渠流进...
林县红旗渠,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一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下是对红旗渠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与建设历程 建设时间: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历经近十年的艰苦努力,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 建设初衷:旨在解决安阳地区长期困扰的水患问题,并为当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