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足鲎类是一类已绝灭的水生节肢动物,因其最后一对附肢宽扁似桨而得名。属于有螯肢亚门的腿口纲(Merostomata)。已发现67属300余种。外形特征 头胸甲(又称前体节)近方形,在其中央部有一圆形突起,其中部有一对或一个单眼,头胸甲之两侧有一对复眼。头胸甲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有些种类螯肢较小...
甲鲎类(学名:Onychopterella)是会游动的基层板足鲎纲成员 。没有螯,生存于晚奥陶纪。 板足鲎,纲成员前体部第六对附肢发展出游动的浆状物,而甲鲎类Onychopterella则是首批会游动的板足鲎亚纲成员,生存于晚奥陶纪,最原始的属种Onychopte,ellaaugusti及Onychopterella kokomoensis是生存于晚奥陶纪,奥古斯丁甲鲎...
(Pterygotus)是志留纪板足鲎的代表,也是板足鲎最成功的家族成员。它们体长可以达到2.3米,头顶一对硕大的复眼。第一对附肢扩大和特化为强壮的螯肢是翼肢鲎最引人注目的进化创新,螯肢的功能是捕获食物并将其切成小块,送到口中,有时候也用来防御。眼部的位置和巨大的螯肢暗示翼肢鲎善于主动出击并捕杀猎物。...
在奥陶纪海洋中,板足鲎类海生节肢动物,通常被称为海蝎子,是当时的一大霸主。其中,某些种类甚至能生长至惊人的两米长,不仅成为了生命史上体型最大的蝎子,更被誉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板足鲎:节肢动物演化的早期代表 板足鲎类,这一在奥陶纪海洋中称霸一时的生物,其名不虚传。它们的身体扁平,装备着一...
板足鲎亚纲身体前部称作体前部,这是包括头部,,眼睛,口器及肢体的部分,板足鲎亚纲身体前部像鲎的一样,鲎的体前部prosoma是由头部及腹部相连的,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突出的肾形大复眼。口部是在体前部下的中央,头甲腹侧有六对附肢,根据不同的附肢...
板足鲎因为长相和蝎子很像,所以又叫:“海蝎子”。板足鲎目下一共有300多种,它们诞生于4.7亿年前,灭绝于2.5亿年前,活了2.2亿多年。图:秀山恐鲎标注为蓝色 板足鲎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但由于肢体进化的十分强壮,部分物种已经拥有在陆地上移动的能力,这些种类的鲎,除了在海洋里呼吸用的鳃,还进化出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英国古生物学者合作,在我国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一种约4.5亿年前的远古节肢动物——安吉古鲎,它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古老的板足鲎类动物,光是有这层身份就注定了它的不凡,尤其是它的长相还蛮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从复原图中能看到它脑袋圆溜溜的,全身都很光滑,一对板状附肢粗...
混翅鲎,作为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独特科级分类单元,其第三对附肢高度特化,长刺显著,形态别具一格。这种附肢形态与现生的鞭蛛须肢相似,被推测可能用于固定猎物,展现了混翅鲎强大的捕食能力。然而,尽管这类动物备受瞩目,但学界对其了解仍显不足。目前已知的混翅鲎仅有两属四种,且均基于志留纪劳俄古陆的少数化石...
迄今为止已知最大的节肢动物之一就是一类板足鲎——莱茵耶克尔鲎,其体长可达2.5米。但其实大部分板足鲎的体长都小于0.2米。有趣的是,以前报道过的板足鲎化石大部分来自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地层中(约计22科、73属、250种),所以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板足鲎主要生活在劳伦古陆和波罗地古陆附近的海域,只有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