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沂孙篆书初从石鼓文入,后又追摹两周金文,于大篆、小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近现代名家吴大澄、吴昌硕、罗振玉等人均学习过杨沂孙的篆法。 杨沂孙对邓石如的书法倾心有加,致力收集邓氏书迹,并在深入研习邓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他在书法方面的...
(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字子舆,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田庄人。他于道光二十三年中举,官至凤阳知府。在书法领域,杨沂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擅长篆书,名重一时。他不仅工于钟鼎、石鼓、篆隶,偶尔还会刻印,风格彬雅。杨沂孙的篆书初从石鼓文入手,后又深入研究两周金文,从而对大篆、小篆有...
杨沂孙书法《在昔篇》,1040字的篆书巨作 《在昔篇》是杨沂孙一篇重要书学论文,以四言诗形式,用1040字讲述了古文字书法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独立见解。杨沂孙对自己的篆书很自信,常在书作上钤盖《历劫不磨》印章。他也非常...
清代杨沂孙篆书《道德经》欣赏 杨沂孙《道德经》节录,篆书。杨沂孙,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钟鼎、石鼓、篆、隶,与邓石如颉颃,丰神过之。偶刻印,亦彬雅迈伦。【局部欣赏】
具体而言,杨沂孙篆书的墨法全由邓法化出,起笔墨色浓厚,但收笔却多枯墨,与邓法不同;其结字由长趋方,点画参差错落,体势应从《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出,笔者曾见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7月出版的明拓《天发神谶碑》上有阳湖诸老汪洵、陶瑢等题记,说明此碑拓本与阳湖雅...
杨沂孙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其故宅位于苏州常熟市虞山镇紫金街39号(含紫金街29、31、33、35、37号),清代建筑。现存39号三进为西轴线,29号、31号、33号各两进为东轴线,35号、37号居中,为单体大厅。该建筑群约2000平方米,构架无损,工艺较精,原装饰基本完整。文物简介 2009年5月21日,杨沂孙故居被市政府...
清 杨沂孙 篆书《仲长公理乐志论》四条屏 局部 1877年作 后来的吴昌硕专攻大篆、深究石鼓,方圆兼济,加以倚侧之变,其审美根底来自杨沂孙。类似者如黄士陵专为方直整饬、宽和劲挺,也是化取杨沂孙风格的一个面向而成的。在邓派笔法与风格笼罩之下,以金文入篆,突出重围自成一家,开晚清大小篆书融合之风气,其...
杨沂孙的篆书虽然始于邓,但与“邓派”相比,可谓独树一帜。这与他独特的文字研究有很大关系,他既对清嘉、道以来的碑志学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也对秦汉以后书体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杨沂孙走另外一条路,把金文和小篆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杨沂孙的篆书,在融合金文和小篆之后,又在“邓派”...
举凡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与书学研究均能自成体系,时有新见高识,唐代孙过庭所撰《书谱》堪称书文合一之典范,杨沂孙亦如此。杨沂孙的创作理念在他的书论《在昔篇》、《与儿辈论书三十则》中有悉数记载,这些书学观贯穿了他整个篆书创作历程。《在昔篇》完撰于去世的前一年,光绪六年庚辰,以四言诗的形式,用笔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