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宗//师承居里,学成归国//1911年9月5日,杨承宗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32年,他以7门功课全是“最优”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杨承宗(右二)与父亲杨蔼如(右四)等家人在一起1934年,经校长曹惠群推荐,杨承宗来到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在我国早期放射化学的奠基人郑大...
杨承宗一手制定了铀钚放射化学、放射化学分析、辐射化学的具体内容,并力主将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及应用也列入规划之中,从而确立了放射化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原子弹加铀 如果说回国后的前10年杨承宗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和培育青...
今日特辑,为您呈现“破‘核’之旅的铁皮箱传奇——杨承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以满载爱国热情的铁皮箱为起点,最终见证了蘑菇云的壮丽升起,成为国家核事业辉煌成就的小小注脚。杨承宗先生不负平生所学,以卓越的贡献,守护着祖国的蓝天,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杨承宗(一排左四)与五所老同事合影当杨承宗90多岁时儿子杨家建问他“你对五所为什么老是忘不了?”他说“我是搞放射化学的五所是国内研究放射化学的主要团队我就应该属于那里”如果简要概括在五所的工作让外行人能听得懂?他说“可以用三个字形容——两个亿”“把铀矿石变成核纯铀要通过化冶,提纯1亿倍提纯后...
1953年,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需要中子源,刚回国的杨承宗听说协和医院有个美国进口的放射源,可以收集氡气体。但他去了现场发现仪器在解放前就被破坏了,地下室里弥漫着危及生命健康的放射性气体。担心助手没有经验,杨承宗亲自上去,用身体挡住射线,把破损处焊起来。但他的眼睛也因此严重受伤,视力从此开始下降。 1960...
】 杨承宗(1911.9.5—2011.5.27),江苏吴江人,著名放射化学家、教育家,我国核燃料工业的主要开拓者,新中国放射化学学科奠基人。 杨承宗拒绝55万法郎年薪,带着诺奖得主的重要嘱托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为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立下汗马功劳。他的遗愿是捐献遗体,因为“我吃了一辈子放射性,却还能健康活到100岁,肯定有值得...
3月22日上午,遵义书法艺术园地的老书法家——杨承宗先生个人书法展在遵义市汇川区温州路临3号遵义1964美术馆一楼展厅开展。杨承宗,号秋石,男,汉族,生于1947年,贵州遵义仁怀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前贵州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曾任遵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市书画院副院长。杨承宗先生的书法作品1992年入选第...
杨承宗开展业务培训。37年的辛勤耕耘,杨承宗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与认可。他先后被评为第三届丽江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一届丽江市“名医”,并享受云南省政府和丽江市政府特殊津贴。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如今,杨承宗虽已临近退休之年,但他依然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
1951年6月,杨承宗刚以优异成绩取得“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随即接到了一封北京发来的电报。发报人为钱三强,电报内容简明扼要,期盼其能尽快归国投身工作。收到电报后,杨承宗毅然决定回国,婉拒了恩师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夫人,即居里夫人长女的高薪邀约。不久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向他发出了聘书,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