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报道说,杨弘远院士正如他倾其一生研究的植物,用宁静的方式看着这个世界,保持着自己的姿势精耕细作,50年只培养30名研究生。 杨弘远院士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执教50多年来,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提携后辈,甘为人梯。杨院士曾说:“培养学生不能像放羊。”几十年间,他“精耕细作”,只培养了18...
在抗日战争的动荡岁月中,杨弘远与家人随国立武汉大学一同迁徙至四川乐山,他在私立乐嘉小学和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开始了学习生涯。1946年,他们返回武汉,杨弘远继续求学,进入私立博文中学和东湖中学高中部,于三年后顺利毕业。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专攻植物学,为他的专业道路奠定了坚...
杨弘远是一名大二学生,虽然父母去世的早且家境贫寒,但是心态平和,并没有社会上风靡的仇富仇官心理。 他认为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是因为他们父辈祖辈努力过,一个寒门子弟仅靠一代人努力完成财富积累、阶层转变的奇迹存在。 但是大部分家族都是祖辈父辈的持续进取,才有了后辈的显赫,历史长河滔滔,古今未变之理。 所以...
杨弘远先生,出生于1933年,湖北武汉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之上。他的人生轨迹与武汉大学紧密相连,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享有院士的崇高荣誉。他的专业领域聚焦在植物有性生殖这一科研前沿,对于植物繁殖的研究深入且独到。作为一位杰出的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杨弘远先生在学术...
2007 - 杨弘远 - 《植物学报》 - 被引量: 33 收藏相关文章 Tobacco zygotic embryogenesis in vitro: the original cell wall of the zygote is essential for maintenance of cell polarity, the apical–basal axis and typical suspensor formation - He - 2006 - The P... 2007 - Yu-Chi He,Yu-Qing ...
杨弘远网上墓园,是专门为杨弘远建立的网上墓地平台,在这里可以为杨弘远献花、献歌、点烛、上香、献供、扫墓等网上祭奠纪念活动,这里是杨弘远的天堂纪念家园。
杨弘远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开创性,他与周娥合作首次揭示了未传粉子房与胚株培养诱导的水稻助细胞无配子生殖和向日葵卵细胞孤雌生殖现象。这项发现为雌性细胞诱导单倍体植株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通过精细胞分离、卵细胞与合子分离、花粉原生质体和脱外壁花粉的培养、融合等技术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
杨弘远(1933年9月26日-2010年11月18日),生于湖北武汉,原籍湖南长沙,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专长植物有性生殖的实验研究,武汉大学教授。 195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
杨弘远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 烽火中度过的,全家曾随国立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迁回武汉后,杨弘远才开始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杨弘远从小就对动物有兴趣,各种蚊虫蚂蚁都是他欣赏的“模特”。他可以趴在地上看蚂蚁,一看就是十几分钟。上初中时,杨弘远继续顽皮。杨弘远由于对功课不太用心, 每次考试...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弘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尤其在植物有性生殖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但他拒绝接受“泰斗”、“大师”之类的桂冠,而更满足于做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半个世纪中,他醉心于植物的无声世界,执着探索其生命奥秘。继199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之后,他与周嫦、孙蒙祥、赵洁完成的《植物性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