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还说“科学人文,密不可分同源共生,互通互异,互补同求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资料照片:杨叔子院士赠书仪式杨叔子的一生成果斐然但他一直保持着谦逊前不久,他还感慨地对爱人讲“回顾我这一生在党的培育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做了一点工作,我是幸福的”斯人已逝,先...
不及格不发毕业证 杨叔子如此告诫学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 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2010年9月18日,杨叔子为新生作入学教育报告 杨叔子的一生成果斐然 但他一直保持着谦逊 前不久,他还感慨地对爱人讲 “回顾我这一生 在党的培...
杨叔子迅速进入这一领域,做起机械设备的诊断“医生”。杨叔子与同事、学生一起,推进了机械设备诊断学的体系、内容与诊断方法,研究还涉及发电机、汽车发动机、舰艇发动机等等。凭着这些创新成果,1991年,58岁的杨叔子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华中理工大学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杨叔子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华中科技...
这两件事情引起了杨叔子的深思: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地理、历史知之甚少,对悠久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甚至都不能掌握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他怎么会对祖国产生深厚的感情呢?怎么会为民族服务呢?鉴于此,杨叔子希望通过实行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爱国情怀与创新意识兼备的现代大学生。为了...
杨叔子先生在湖口中学的讲座 而湖口,对杨叔子来说,是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牎”杨叔子多次引用这句古诗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据资料记载,1933年9月5日,杨叔子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一户有着“一线串珠,秀才杨家”之称的大家庭。 江西九江湖口杨赓笙故居 杨家家学甚...
华中大院士第一人杨叔子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江西湖口,1952年,杨叔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后因院系调整,于1953年转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1956年,杨叔子作为优秀的毕业生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47岁的杨叔子破格晋升,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1981年年底,...
11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 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贡献 杨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1991年当选...
11月4日22时50分,有“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人”之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机械工程专家、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杨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和许多中国孩童一样,少年杨叔子学会的第一首诗是《静夜思》。 1938年,日本侵略者逼近...
11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89岁。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首位院士、老校长,杨叔子开创了喻园的许多第一。他是一名机械工程专家,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国际难题,开辟了我国智能制造...
杨叔子,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他出生在江西湖口,走上革命道路在南昌,实现人生理想在武汉。从 1952年来到武汉,他早已把武汉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三个故乡。他积极倡导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理工科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