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里头,陈寿这个写字跟抠门似的的人,竟然给杜恕留了三篇奏章。从这几篇奏章能看出,杜恕对于当时的政治情况挺有自己的看法。就拿一件事儿来说吧,司马朗提议让州郡也掌握兵权,但杜恕却直接唱反调。金元时候的大学问家郝经聊到这事儿时说:“最后搞得晋朝四分五裂,那心思可真是深远啊。”儒家主张...
杜恕为人诚恳朴质,不善于表现自己,所以从小就没有什么名声。等到在朝中作官,也不结党营私,一心办公事。每当政策有失误,他总是引用纲纪法度来规谏,因此很受侍中辛毗等人的器重。 注: 1.杜恕(197-252年),字务伯,古代中国人一般先有名后有字,与如今不同,名字由两部分组成,比方,杜恕为其名,务伯为其字。 《...
近年关于杜氏家族的相关研究,有刘静夫的《京兆杜氏研究》、文慧科的《杜预研究》以及黄兆丰的《杜恕研究》。在杜恕的问题上,文氏侧重于论证杜恕与司马懿的个人矛盾;黄氏则侧重分析杜恕的学术理念与著述校勘。本文想就杜恕在魏朝的政治立场问题,论述他与曹爽、司马懿的矛盾起源,以及杜恕死后其子杜预再度发迹的历史...
杜恕年轻那阵儿,跟卫尉李义的儿子李丰关系不错,可后来俩人掰了。当时大家都说,李丰这人啊,名声大过实际本事,而杜恕呢,则是穿着破衣裳,怀里揣着宝玉,意思就是李丰爱咋呼,杜恕挺低调。(杜)恕年少时和冯翊的李丰都因父亲的职位得以任用,孩童时期就相处甚好。等到各自成年……当权者中有人认为李丰名声超...
杜恕,字务伯,京兆杜陵人,出身牛逼得不行。他爹杜畿是曹操都竖大拇指称赞的政治明星。按理说,杜恕这辈子就应该躺平吃老本,混吃等死不要太舒坦。可偏偏这哥们儿不干,非要秀存在。你管这叫"直",人家管这叫"作死"。杜恕的人生格言就是:有话就说,管你是谁!皇帝也得接招。他的上书简直是职场"怼"的...
杜恕字务伯,太和年间(227—232年)任散骑黄门侍郎。杜恕为人诚恳朴质,不善于表现自己,所以从小就没有什么名声。等到在朝中作官,也不结党营私,一心办公事。每当政策有失误,他总是引用纲纪法度来规谏,因此很受侍中辛毗等人的器重。当时自公卿以下,官吏们都在议论制度的增减,杜恕认为“古代的刺史,奉行宣示朝廷的六条...
偏偏杜恕还有点可怜,他就是想"公正",却处处碰壁。曹爽看他不顺眼,司马懿对他也没啥好脸色。好不容易混到幽州刺史,结果被征北将军程喜一封弹劾奏疏,直接从官场"玩完"。最讽刺的是,杜恕还是司马懿的亲家!他儿子娶了司马懿的女儿,他倒好,该怼还是照怼不误。这操作,就问谁能忍?杜恕的人生就像一出政治...
讽刺的是,杜恕最终死于自己一直抨击的制度。作为幽州刺史,他被征北将军程喜以"擅杀鲜卑使者"为由弹劾,案件直接交由廷尉处理。"父亲早就提醒过,督军专权之祸啊!"杜预握着父亲的遗物,泪流满面。尽管有司马氏与杜氏的姻亲关系,司马懿仍将杜恕流放至偏远的渤海。四年后,杜恕郁郁而终。直到晋朝建立,杜预才得以...
杜恕,字务伯,京兆杜陵人,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之后,尚书仆射杜畿之子。他在太和年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以不结朋党、专心公 事著称,每有政事得失,都据引纲纪来说理,因此得到侍中辛毗的器重。杜恕在朝中多次任职,包括弘农太守、赵国相、河东太守、淮北都督护军等,但因不适应朝中风气,多次被调任外职。 送TA礼物 来...
杜恕文言文翻译《杜恕传》载:“杜恕,字务人,吴郡吴人也。父为郡功曹,恕年幼聪慧,博览群书,善属文。”此段文言文翻译如下: 杜恕,字务人,是吴郡吴地人。他的父亲是郡功曹,杜恕自幼聪慧,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擅长写作。 又载:“恕年十二,能赋诗。十六,举孝廉,授秘书郎。二十有五,除太子舍人,迁尚书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