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流传于湖南省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的形成起源于湘南、湘西一带的杖头“内扦子”木偶,流传到当下已有大约800 年。后来因为祁剧的产生,给木偶戏带来了艺术的生机。从原来成年走村串户、敬神祭祀的乡村小戏“家庭班”,发展成为可以进入人口较多的...
甘肃张掖杖头木偶戏,是明初由于朱元璋大规模移民自秦晋一带传入该地区的,到清代中期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目前,活跃在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仅存的一支秦腔杖头木偶戏班。2008年,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杖头木偶戏演出。杨永伟摄 1 甘...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探索·发现]被誉为“活态草根”的桂平杖头木偶戏 选集 更多 《探索·发现》 20250121 黄梅楚墓 《探索·发现》 20250120 高淳史前遗址探秘 《探索·发现》 20250119 徐阳十五号大墓发掘记(下) 《探索·发现》 20250118 徐阳十五号大墓发掘记(上) ...
美在玉林丨北流杖头木偶戏:守艺与传承-"北流杖头木偶戏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约在明清时期从广东传入,分布遍及北流市城乡中、南部。"
武汉杖头木偶戏,剧目多系神话故事和连台本戏,如《瓦车篷》《樊梨花》《包公案》等。1972年-1978年,武汉市木偶剧团,创作出《小猫爬树》《哪吒闹海》《猪八戒吃西瓜》等剧目。文物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武汉人民艺术...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江苏省演艺集团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化特征 江苏省演艺集团木偶剧团,移植、改编、创作了一批以木偶绝活为龙头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备、潇洒俊逸”的艺术风格。在秉承传统举功、捻功、走功、头功的基础上,还创新发展了木偶作画的绝技,在长期的国内外演出中,得到...
杖头惊世界,千年舞袖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杖头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许虹 木偶戏,也称傀儡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它"源于汉,兴于唐",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其中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和扬州的杖头木偶尤为出名。江苏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据史书记载,木偶...
“培养一个合格的杖头木偶表演者至少需要十年。在这十年里,表演者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还要通过多次登台表演,掌握塑造角色、二次创作、临场发挥的能力,锻炼自己在舞台上的游刃度。”武汉杖头木偶戏市级传承人王莉如是说道。 王莉是1983年被选入木偶剧团的,那时...
杖头木偶戏的传统演出剧目多移植自昆、徽、京等剧种,现代新编剧目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追求,音乐配置往往视剧目和表现形式而定。 杖头木偶,经过许多从事木偶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这个民间的古老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扬州木偶戏实景图 长期以来,杖头木偶一直都是艺人躲在幕后表演,唱念做打都是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