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98—2002 中国农业大学 学士 2002—2008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联合培养) 博士 工作经历 2008-3—2016-3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系 研究助理 2016-4—2021-6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1-7—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科主...
教育经历 2013.9-2018.6,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指导老师:陈群&胡炳文) 2009.9-2013.6,华东理工大学, 本科 工作经历 2021.12-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8.9-2021.11,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 主营业务(1)电化学原位(In-situ)固体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李超博士于2016年在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科组建课题组,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聚焦在植物小肽-受体激酶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Molecular Plant、eLife、PNAS、Cell Research等著名国际期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2025)、...
研究花粉-柱头识别的分子机制为克服远缘杂交壁垒、加速杂交育种技术,进而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超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发现花粉小肽PCP-Bs通过竞争性抑制柱头小肽RALF23/33和受体激酶FERONIA/ANJEA的互作,从而导致柱头活性氧水平下降而使得花粉水合的分子机制(Liu et al., 2021)。关...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4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超课题组在全球顶尖科研期刊《Science》发表最新成果,该研究以十字花科中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从而在植物生殖发育领域,首次破解了开花植物识别本物种花粉,而拒绝其他物种花粉的根本原因。
李超,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电化学原位固体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技术;(2)钠/锂离子电池高压正极材料结构及机理研究;(3)氧阴离子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设计和机理研究;(4)钠离子...
近期,华东师范大学胡炳文教授团队的李超研究员通过多技术协同、多模态联动的表征方案揭示了在一系列Na2/3ZnxMn1–xO2(x = 0.1–0.3)材料中锌迁移引起的空位与ARR活性之间的准定量关系。部分可逆的锌迁移将活化循环后的ARR分为“可逆离...
华东师大,李超课题组最新Science! 4月9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超课题组最新成果。该研究以十字花科中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从而在植物生殖发育领域,首次破解了开花植物识别本物种花粉,而拒绝其他物种花粉的根本原因。
李超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02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2008年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硕博连读,其间于2005-2008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2008年后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围绕类受体激酶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领域开展工作,在花粉...
华东师范大学李超等通过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即带状超结构P2-和P3-Na0.6Li0.2Mn0.8O2),探讨了超结构稳定性与OAR长期循环性之间的不一致性。研究显示,脱钠的P3-Na0.6Li0.2Mn0.8O2中形成的O型结构域的"少Li多Na"特征为带状超结构的重建提供了驱动力,而脱钠的P2-Na0.6Li0.2Mn0.8O2中形成的"多Li少Na"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