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火德成年后离开家乡在外谋生,1232年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他历任宁化县儒学教谕、江宁县知县、南淮府通判、南安府太守、九江府太守等职,因征寇有功,升任河南节度使,晋封关内侯。 1226年,为躲避战乱,李火德举家迁到上杭县丰朗村,并在此地繁衍后代。 李火德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显著,闲居山野之后仍不忘国家兴盛...
一、李火德祠位于龙岩市上杭县稔田镇。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供奉李氏入闽始祖李火德。后裔遍布闽,台,粤,桂,赣及东南来各国。李火德祠自然成为福建和东南来李氏宗亲的大本营。祠堂是座古典式的庙堂,坐北朝南,三进四直的砖木结构建筑仍为罕见。整个祠堂呈“回”字形,前方后圆,前低后高。正面设有五孔大门...
李火德之后裔,支分派出,繁衍不穷,远布于海内外。不仅现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之子孙,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州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求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李火德当前后裔的总数,保守的估计有2000万人,最高的估计有...
李火德,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生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先后担任过宁化县儒学教谕、江宁县知县、南淮府通判、南安府太守以及九江府太守等职务,政绩斐然。在征寇战役中,他因卓越表现而升任河南节度使,并晋封为关内候,名声显赫。宋末时期,李火德与其兄木德迁往福建上杭县丰朗村,开启新的...
李火德的传说(一) 01 李火德避难逃上杭 宋朝末年,元军南逼,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多少人从中原南迁,其中由江西石城转移福建宁化石壁村的李保珠,体弱多病,生活贫困,尤其想到儿子李火德在县担任儒学教谕职务,面临时局风险,顿时感到坐卧不安。他惆怅地走出屋门,...
种族文明,陇西,宋李氏火德太公之墓。1991年3月18日,经上杭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朝后裔李火德,是唐昭宗李晔四世孙。其世次为:李晔→李奇→李珠→李火德。明朝广东五华李氏裔族谱记载李火德公妣墓:李火德生宋太祖乾德五年(966)丙寅岁十一月初八子时,寿九十七岁,终于宋仁宗嘉祐七年(...
一、李火德的基本信息 李火德,这位在家族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李氏入闽始祖,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的石壁村。他原名炳凤,字闽海,别号伯庄,于1206年诞生,并在1292年离世,享年86岁。李火德不仅是一位身居高位的宋朝官员,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孙,其家族背景显赫。二、李火德的生平事迹 李火德在成年后...
李火德的传说(二) 01 陈大少爷难题阻婚 李火德挨骂与打算娶妾之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远近村庄,一时想议亲攀亲者不乏。然而,伍氏最看得上的是品貌双全的陈家小姐。她为此特意向陈老夫人请安,并把心事直言禀告。陈老夫人说:“李陈两家本是患难之...
李火德 李火德(1206-1292年),名炳凤,字闽海,号伯庄,生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初任宁化县儒学教谕,次任江宁县知县,三任南淮府通判,四任南安府太守,五任九江府太守。因征寇有功,升任河南节度使,晋封关内候。宋末与其兄木德迁往福建上杭县丰朗村开基,生有三子二女。子孙繁衍昌盛,后裔名人辈出。其后裔已遍及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