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海鹏和几位资深编辑的努力下,编辑部成长出了一支非虚构写作的新生力量:写出《北京零点后》的王天挺,写出《北京,两千万种死法》的钱杨,写出《东莞制造》的魏玲,当年都只是应届生,如今都已成为了业内知名的非虚构作者。 03 从记者到主编,李海鹏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他文字之外的才华,从此成为特稿界里的风云人物。
一篇篇赫赫有名的特稿,也让李海鹏的名字愈发响亮。 2006年,南方周末曾在复旦大学针对李海鹏的特稿作品举办过专题研讨会。 直到今天,李海鹏的诸多名篇,依旧被很多非虚构写作者奉为特稿教科书,其中的写作技法一再被大家分析拆解,并进行摹写学习。 2009年,李海鹏离开南方周末以后,依旧在进行着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与创新,且颇有...
1 《南方周末》前特稿记者李海鹏作品集 做天才 1、中文系与中国阿甘 头发中有什么 你就只能梳理什么。如今我要梳理的 是一些很轻的往事 它们如此不值一提 想要命名的时候 你发觉无以名之。但是 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它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的。就像你生来患病的女儿 你不能躲开她 把糖拿给别的孩子去寻开心。
本文立足特稿生成的微观视角,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被誉为"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记者"的李海鹏19篇特稿文本的文体特征与叙事特色,并结合其实践经历与专业认知,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特稿中的文学性与新闻性如何呈现,记者如何在'自由'与'尺度'之间'提纯'并实现文学与新闻的平衡"。研究发现,特稿所具有...
一篇篇赫赫有名的特稿,也让李海鹏的名字愈发响亮。 2006年,南方周末曾在复旦大学针对李海鹏的特稿作品举办过专题研讨会。 直到今天,李海鹏的诸多名篇,依旧被很多非虚构写作者奉为特稿教科书,其中的写作技法一再被大家分析拆解,并进行摹写学习。 2009年,李海鹏离开南方周末以后,依旧在进行着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与创新,且颇有...